在5月18日召開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徐樂江也鼓舞士氣:“鋼鐵的未來是很好的,關鍵是你能不能撐到那一天。”他認為鋼鐵行業不可能在短期內從困境內走出來。
今年第一季度,鋼鐵行業出現了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行業虧損。中鋼協數據顯示,重點統計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688億元,實現利潤-23億元,由盈變虧。累計虧損面45%,同比增加14%。
另外,國際鋼鐵大會還公布了一組數據,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在76%以下,過剩產能在1.8億~2.4億噸。
而引起諸多鋼鐵業內人士熱議的,除了老生常談的“行業下行”和“產能過剩”的話題外,更多表露出來的是對新環保法和來自銀行貸款方面的多重壓力。
全國中小冶金企業商會名譽會長趙喜子近日透露,銀行業今年開始從鋼鐵行業抽貸至少1400億元,同時還上浮利息。
銀行抽貸上千億
中鋼協會員企業一季度資產負債率已攀升至69.56%,這一數據引起了業內的警示。
趙喜子表示,目前鋼鐵企業負債約3萬億元,其中一半是銀行貸款,今年開始銀行已抽貸10%,至少抽貸1400億元。
與此同時,貸款利率也在提升,原來國有企業按基準利率下浮若干點的優惠政策被取消,變為上浮若干點,而民企貸款利率則繼續提高,使得一季度鋼鐵企業財務費用提升了22%。
“抽貸和提高利率使得一些企業資金鏈斷裂,沒有斷裂的也面臨斷裂危險。銀行抽貸并不是因為銀行缺錢,而是因為上層政策。”趙喜子說。
鋼鐵企業負債率高達70%,應收賬款和存貨不斷提高,不少鋼企靠降低折舊和變賣資產來裝點賬面利潤。“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貸款就是企業的救命稻草,一旦銀行抽貸,企業必死。”趙喜子說。
“曾幾何時國內可能有十萬家的鋼鐵貿易商,但這個行業的生態鏈條因為資金鏈斷了,可能再過兩年,貿易商的這一環就不存在了”。在徐樂江看來,鋼鐵行業的資金鏈岌岌可危。
數據顯示,2013年相比2011年,中鋼協會員企業鋼材銷售結算價格每噸下降了1026元,巨大的落差也反映出鋼鐵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鋼鐵行業之所以陷入如今的困境,華菱集團董事長曹慧泉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2008年底國家實施的4萬億投資計劃,“由于宏觀調控政策出現偏差,極大透支了市場的未來需求,目前包括民營鋼企在內的整個行業都在吞食產能擴張的苦果”。
新環保法致壓力大
在國際鋼鐵大會上,來自鋼鐵業內的諸多人士都坦言了所遇到的困境,除了資金外,讓他們感到明顯的一個變化在于,環保壓力正在逐漸加大。
今年4月,我國頒布了新的《環境保護法(修訂案)》,徐樂江表示:“如果嚴格執行的話,很多企業都過不了這一關。”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也在會上表態:工信部將嚴格把關鋼鐵新建產能的核準,希望從2013年到2017年年底,壓縮鋼鐵產能8000萬噸以上。
壓產力度進一步加大,徐樂江也明顯感覺到這一點。去年他和浙江省方面談關于寧波鋼鐵的發展,當時雙方談的是400萬噸寧鋼的品種調整,即使并不涉及產能增量,一年后寶鋼與浙江省方面也并沒有達成一致。
就在前不久,寶鋼方面宣布將在上海關閉600萬噸產能。“我不清楚寶鋼這桿紅旗在上海還能打多久。”徐樂江表示,目前單是環保壓力,就讓他連能不能讓寶鋼上海鋼廠保留下來都不敢保證。他坦言自己面臨的壓力很大。
對于徘徊在盈虧邊緣的鋼鐵企業而言,環保投入意味著成本增加。“節能可以當期見效,但環保對鋼企是兩難問題。對于環保,很多企業都在拉鋸式徘徊。如果鋼企想要長期發展,必須投入環保,節能環保將是鋼鐵行業發展的關鍵。”徐樂江說必須經歷這種陣痛。
環保壓力之下,北京建龍重工集團董事長張志祥則提出,除了化解產能,還得繼續實施大量的兼并重組,提高鋼鐵產業的集中度。
建龍集團是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整合鋼鐵的四大平臺之一,目前已有初步收購計劃。不過,建龍集團董事長張志祥稱,鋼鐵抄底仍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徐樂江也關注到鋼鐵整合出現的這一變化。中民投欲對鋼鐵、光伏、船舶等三個產能過剩的行業進行整合。早在一年前,徐樂江就已開始關注這家新公司的動向,“這對鋼鐵產業的發展是好事,也有利于推進行業的兼并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