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領域新設民營企業數量明顯增多。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超過700萬戶,同比增長15.3%,其中新設“四新經濟”民營企業超300萬戶,占同期新設企業總量的四成。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200萬戶,民營企業占比高達92.3%,其中“四新經濟”民營企業總數已超2087萬戶,民營企業已成為新經濟新業態的生力軍和先鋒隊。
制造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領域民間投資活躍度持續回升。2023年1月份至11月份,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民間項目投資同比增長9.1%,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2%,增速連續5個月回升,明顯高于制造業整體投資增速,尤其是新賽道上與新動能相關的民間投資十分踴躍。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增長14.2%,比全部基礎設施投資高8.4個百分點。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住宿餐飲業民間投資增速均亮眼。
民營企業在增強國內與國際市場聯動效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1月份至11月份,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6.1%,占進出口總額比重為53.3%,比上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是外貿第一大主體和活躍力量。
科技創新型尤其是民營鏈主企業在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勇擔重任。全國工商聯數據顯示,從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看,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超過10%的企業有175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10%的企業有8家,414家企業的關鍵技術主要來源于自主開發與研制。
同時,受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上升,疊加國內周期性結構性矛盾的影響,部分民營企業仍經營困難,尤其是在拓展海外市場上遭遇了一些新的壓力和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因此,要將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作為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
積極打造政策、交流、合作、監測、評估、宣傳六大服務平臺,建立健全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聽取民營企業意見建議,主動回應民營企業關切和訴求,切實協調解決好涉企難題,通過排憂解難引導企業行動自覺,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積極引導民間投資向“新”而行,進一步強化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明確鼓勵民間投資參與的重點行業領域,持續推出重點民間投資項目清單并加大推介和服務力度。引導民營企業參與推動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尤其是促進中小企業瞄準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創新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積極助力各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妨礙企業公平競爭的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徹底清理準入和準營環節的隱性壁壘,強化監督誠信履約機制和解決拖欠賬款,為民營企業聚焦主業、勇闖創新無人區解除后顧之憂。
持續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發展環境,降低民營企業運行綜合成本。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精準有效支持,完善補貼資金、稅收優惠等政策直達快享機制。著力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要確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政策舉措形成高效“組合拳”,各地區各部門要不折不扣、求真務實抓落實,關鍵是為廣大民營企業創造有穩定回報的市場機遇,著力提振企業家和投資者信心,持續增強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通過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中國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