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訂單量飽滿,海寧基地的海外訂單排到了第三季度。”企業海寧基地總經理劉古巖說。
向北約100公里,位于蘇州高新區太湖科學城功能片區的星恒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先進技術,具備了研發、制造動力鋰電池電芯和動力鋰電池加工組裝等技術能力。
星恒電源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企業生產的鋰電池出口德國、法國等約30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量超2800萬組。2024年,預計企業電動兩輪車鋰電池出貨350萬組。
過去,服裝、家具、家電等“老三樣”走俏海外;如今,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外貿“新三樣”揚帆出海。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外貿“新三樣”也成為長三角區域在加快創新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方面的重要產業。
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有效的分工合作體系明顯。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形成了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
在上海,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車輛“大腦”;在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在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
位于杭州市濱江區的易思維(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連續多年成為國內汽車制造行業內機器視覺應用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我們的客戶不少集中在長三角地區。”易思維創始人郭寅說,選擇長三角,正是看中了當地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和產業生態。
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通國際汽車碼頭上一片忙碌,每天有約3000輛汽車從這里出發,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汽國際黨委書記趙愛民說:“近年來,中國汽車出口節節攀升。未來兩年多,我們將對14款智能電動車產品進行全球化的開發、研究和投放”。
汽車業是我國重要的工業產業之一,長三角正在見證一個世界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冉冉升起。
今年,慕貝爾綠色新能源汽車港項目落戶江蘇太倉,占地面積105畝,總投資1億美元;4月上旬,蘇州中興聯精密工業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擴產項目啟動,旨在提升新能源汽車核心組件生產制造能力……不斷密集的項目投入,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蓄滿動能。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說,以上海為代表的華東地區,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形成產業集群,進而形成了汽車出口的規模效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長三角逐步集聚、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數據顯示,2023年,長三角地區“新三樣”出口形勢喜人:相關產品出口,江蘇共計1949億元,同比增長12.3%;浙江共計1401.8億元,同比增長11%。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說,外貿“新三樣”成為長三角地區發展重要引擎,同時產業協同方面,應鼓勵產業鏈“鏈主”企業牽頭,聯合上下游伙伴、高校和研究機構搭建創新平臺,集中攻關共性關鍵技術問題,持續提升技術含量和產品品質,才能積極適應外部環境和應對風險挑戰,進一步釋放產業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