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指出,在政策支撐力度逐步增強的大背景下,若后續大規模發債置換“落地”,那么各機構可于城投板塊進一步下潛博取利差。
信用債表現扭轉頹勢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收盤,銀行間信用債市場收益率整體下行。舉例來看,中債中短期票據收益率曲線(AAA)3M期限下行2BP至1.97%,3年期收益率下探1BP至2.16%;中債中短期票據收益率曲線(A)1年期回落4BP至7.75%。
可以看到,9 月下旬以來,我國加大了宏觀逆周期調節力度,各部委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增量刺激政策,旨在改善宏觀經濟預期。
不僅如此,管理層近日明確提出“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業界解讀認為,這項政策是近年來出臺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措施,猶如一場及時雨,將大大減輕地方政府壓力。
“此前,我國曾進行過多輪地方政府化債工作,規模最大的一次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總化債規模超12萬億元。”浙商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師覃漢指出,“而結合管理層近期的相關表述,我們認為后續公布的化債規模有望達到年均2萬億元至3萬億元或更多。”
“對于債市而言,增量財政政策所帶來的利好或更多影響信用債表現,尤其是城投債的償兌風險料進一步緩釋,利差也有望繼續壓縮。”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稱。
增量政策筑“安全屏障”
根據券商統計,2024年重點省份(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籌資對自由現金流缺口的覆蓋程度有所下滑。具體來看,重點省份的融資可及性明顯弱于非重點省份,兩者的籌資性現金流同比可比均值分別為4.39億元和12.12億元,重點省份籌資性現金流對自由現金流缺口的覆蓋倍數已從2023年Q2的117%下滑至76%。
與此同時,城投主體的融資收縮同樣顯著。2024年1月至9月,城投債實現凈增量合計-153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126億元轉負。9月單月,城投債的發行量為3482億元,環比下降19%,同比下降26%;凈增量為-1400億元,較上月的-427億元凈流出金額擴大,較去年同期的628億元轉負。
另據中金公司測算,城投債發行人2024年Q2的貨幣資金同比下降了11.9%,環比雖增加了3.0%,但依舊為近幾年來環比增速最低的年份。另外,2024年上半年,前述十二個重點省份以及其他省份貨幣資金的同比下降幅度分別為15.5%和11.5%。
顯然,重點區域的債務滾續和償兌壓力依舊不容小覷。
“管理層‘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可謂雪中送炭。”一位券商固收部門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在化債新政的加持下,部分壓力較大地區的債務風險有望得以緩釋,短期內市場情緒也將因此獲得明顯提振,城投債的‘金邊’屬性和地位暫時難以動搖。”
“綜合來看,中央和地方的化債力度持續加碼,將大幅延長本輪化債的‘強政策周期’,我們認為現階段城投債的安全或仍有保障。”天風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孫彬彬說。
擇券布局應有的放矢
展望后續,城投擇券應如何布局?
“短期來看,在化債政策具有持續性的背景下,城投債發生實質性違約的概率較低,部分3年期內的債券產品在經過前期調整后性價比已較高。”華西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師姜丹表示,“不過,長期來看,各機構在布局時仍應回歸基本面,分析區域的經濟財政實力、金融資源、債務管控能力,以及城投企業是否真正實現市場化轉型、經營財務情況等。”
“在保持整體樂觀的背景下,對于弱區域內的城投主體、非重點省份的弱資質城投主體仍需要留有一份審慎,尤其是2027年6月之后到期的城投債券。”前述負責人并稱,“一方面,這些主體在經過前期信用利差的大幅壓縮之后,本身就更加脆弱,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會導致估值風險加大。另一方面,2027年6月之后,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機構間產生分歧。”
姜丹亦指出,2023年7月啟動的全國化債工作“自上而下”推動,多數文件將2027年6月末作為重要的時間節點,后續政策如何演繹尚不明朗,疊加土地出讓收入繼續惡化等不利因素的存在,這會使不同機構的判斷產生分歧,繼而導致信用利差波動加劇——在近期債市的調整中,城投板塊內部的表現分化已有跡可循,弱區域、弱資質、長久期城投債的調整幅度更大。
中金公司方面同時提示,假設2027年6月為化債完畢的節點,則對于目前存續剩余久期超過3年的城投債券,各機構需保持審慎,因為彼時其“金邊屬性”將有所弱化,不同區域、不同平臺的利差分化也將延續。站在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后續布局應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因素的變化,例如,財政政策的實際落地情況,特別是金額大小和資金用途;各地財政預算執行報告所提及后續工作重點的執行落地情況,以及部分壓力較大地區的債務風險緩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