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糟,只有更糟”是不少鋼鐵企業今年以來生存狀況的寫照。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日前披露,上半年,大中型鋼企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0.13%.那么,在鋼鐵行業持續“嚴冬”的背景下,如何逆勢突圍,是“熬冬”,還是“冬練”?考驗著各鋼鐵企業的智慧。
在當前的形勢下,怎樣“冬練”,怎樣應對低迷的市場,適應市場的需求,走出“紅海”,走向“藍海”,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以變應變,創新營銷工作,這是本鋼集團給出的答案。
轉變傳統方式建設服務品牌
“誰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和用戶群,誰就能更好地生存”。基于此,創新營銷工作就要把服務作為品牌來建設,樹立“服務是競爭力”的觀念。做服務商意味著企業為用戶提供的不再是單純的產品,而是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方案;不能做“一錘子”買賣,而是相互依存的長期合作;不是拼價格,而是讓用戶從中獲得競爭優勢,幫助用戶挖掘潛在需求。
近年來,本鋼集團結合企業實際,牢固樹立“賣產品就是賣服務”的理念,積極構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高效、完備的服務保障體系,轉變現有售后服務模式,重視用戶反饋,建立快速響應機制,為用戶提供優質高效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務。通過派駐“技術大使”等方式,把服務融入到產品中去,依靠服務吸引用戶、打動用戶、留住用戶,將服務貫穿到產品銷售、使用的全部環節,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適應市場發展建立新型模式
建立新型的營銷模式,是鋼鐵企業創新營銷工作的一條必經之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賣產品比產品生產本身更為重要。當前,對于大多數鋼鐵企業來說,創新營銷模式就要努力增強鋼材加工配送能力,增強產業價值鏈競爭力,積極向下游延伸產業鏈,打破主要依靠中間商的銷售模式,不斷擴大直銷比例,建立差異化的銷售模式和機制,實現產品與用戶的直接對接,用完善的營銷網絡將產品銷售出去。
近年來,本鋼集團適應企業產品多樣化的需要,優化用戶結構,擴大直銷比例,充分發揮地區分公司和配送中心地處區域市場前沿的優勢,建立了差異化的銷售模式和機制,通過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深入產品使用現場,了解用戶需求,參與用戶產品攻關,為用戶提供技術指導,以及降低成本、系統優化方案,實現了產品與用戶的直接對接,使銷售通路順暢,企業經營得到有效保障。
改變產品結構贏得發展空間
當前,鋼鐵工業的“調結構”已經進入了“深水區”,誰能在結構調整上先人一步,加快結構升級,誰就能把握機遇,搶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贏得發展主動權。產品結構合理的鋼鐵企業,其生產的產品能夠適應市場需求,企業就能贏得發展空間。
近年來,本鋼集團在調整產品結構的過程中,瞄準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競爭力的產品,積極研制、開發和儲備新產品,加強產品的升級換代,依靠技術進步,促進企業工藝和產品質量的提高。本鋼集團高級別管線鋼X70、X80等系列產品應用于印度管線和西氣東輸二線等十幾條重點管線工程;家電板實現了海爾、格力、三星、奧克斯等國內知名企業的全覆蓋;汽車車輪用鋼成為國內知名品牌,市場占有率達60%,“雙高”產品比例達85%以上。
以市場為龍頭產研銷一體化
面對當前嚴峻的外部形勢,企業要謀求發展,就得提高把握市場機遇、依托品種創效的能力,不僅要對產品研發結構進行調整,更要以市場開發為龍頭,迅速跟進市場需求,打造產、研、銷一體化高效運作的模式,讓企業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從單純研發新品種鋼,向更加貼近市場、貼近用戶的轉變。
本鋼集團順應市場需求,在研發體制、機制上進行了改變,成立了汽車板、特殊鋼、熱軋高強鋼、電工鋼、不銹鋼、棒線材等六個研發項目部。按照各自承擔的產品研發性質,各項目部從機關移至基層單位,與生產單位、營銷人員一道,提高產品研發工作效率,依托高附加值產品創效,做到研發與生產、銷售聯手,把營銷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各研發項目部成立后,研發人員根據各自分管專業進行了優化組合。趙迪是原板材技術中心高強鋼研發所的首席工程師,去年10月份,她擔任熱軋產品銷售處副處長,直接到營銷一線,通過走訪用戶,掌握用戶使用產品的“第一手資料”,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的服務,擴大了集裝箱板、管線鋼的市場份額。從技術人員到銷售人員,這個角色轉變充分折射出了本鋼集團營銷工作的變化。
以變應變的營銷工作,適應了市場需求,讓本鋼集團逐漸占有了競爭優勢,實現了科學良好的發展。今年上半年,在全國鋼企普遍虧損的形勢下,本鋼集團生產經營工作整體呈現穩定良好運行態勢,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訂的目標,銷售收入、利潤、上繳稅金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好于去年同期,內貿和出口均顯著增長,特別是出口創效工作成效顯著。
現在是鋼鐵企業最困難時期,但同時也是企業真正做強的機遇期。創新營銷時不我待。本鋼集團把“熬冬”變為“冬練”,讓創新營銷成為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有力武器。堅信,在不斷的創新中,一個全力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型制造業”——本鋼集團一定會更加春意盎然,鋪展出逆境中實現跨越發展的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