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表示,新規范不僅是住宅技術標準的迭代升級,也為“好房子”建設提供指導,倒逼行業從“高周轉”向“高品質”轉型,推動房企項目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新規范是“好房子”建設的底線基礎
新規范和“好房子”建設兩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3月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曾表示,近期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在組織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修訂了《住宅項目規范》。受訪專家普遍認為,此次新規范正式落地,為“好房子”建設指南“出爐”打下了良好基礎。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規范是“好房子”建設的底線基礎,是住宅項目的基本要求,通過提高隔音標準、提高日照、提升層高、差異化保暖等要求,提升居住品質的底線,將為居民創造更寬敞、更安靜、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建設高質量發展。
新規范還要求住宅項目建設應以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為目標,該提法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一脈相承。
“新規范是推動‘好房子’建設的關鍵舉措,推動房地產行業向‘經濟合理、安全耐久,以人為本、健康舒適,因地制宜、綠色低碳,科技賦能、智慧便利’轉型,真正實現居民從‘有房住’到‘住好房’的跨越。”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金融與財務管理系主任、數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光利副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完善適老化要求 適應我國老齡化發展需要
劉琳表示,新規范的一大亮點是給出了系統的適老化要求,包括4層及以上住宅要設置電梯、戶門加寬、方便輪椅進出等無障礙要求,提升了老年群體居住便利性,適應我國老齡化發展需要。
中指研究院指數研究部總經理曹晶晶說:“從2011版《住宅設計規范》‘七層及以上需設電梯’調整為新規范中‘四層及以上需設電梯’,這一調整進一步提升了居民出行便利性,解決低層住宅(如多層、小高層)老年人、行動不便者的通行問題。”
新規范還統一了電梯轎廂尺寸,除了便于電梯設計、生產與維護,降低成本之外,還能確保擔架等救援設施進入電梯,提升應急救援能力,讓居住更加安全。另外,對于十二層及以上住宅的電梯數量,也由此前“每棟樓不少于兩臺”調整為“每個住宅單元不少于兩臺”。
通過標準升級倒逼行業從“高周轉”向“高品質”轉型
張光利說,新規范從房屋居住安全、質量標準、功能性、科技性、綠色性等維度提出了房地產行業產品的“出廠要求”,通過標準升級倒逼行業從“高周轉”向“高品質”轉型。
值得關注的是,在“好房子”建設導向的推動下,2024年以來,多省市已先行調整層高地方標準,新標準的要求普遍集中在3米到3.3米之間,如《江蘇省改善型住宅設計與建造導則》規定,改善型住宅的層高不應小于3.1米,設有地暖、管道式新風或集中式中央空調系統的改善型住宅層高不應小于3.15米;《江西省商品住宅品質提升設計指引(試行)》提出,住宅凈高不應小于3.10米;《河南省好房子設計與建造技術導則》明確住宅層高不應小于3.1米,充分滿足居民對高品質住宅的需求。
曹晶晶表示,層高提升讓房企有了更大的產品創新空間,推動項目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但住宅層高標準提升后,建筑成本也會隨之增加,房企應在成本管控、產品設計、技術適配、市場定位等環節提升自身能力,打造“好房子”產品,實現住宅建設高質量發展。
張光利說,新規范將改變房企的盈利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將顯著提升商品房居住品質和長期價值,改變房地產行業供給側的產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