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間京津冀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增長5000余家,三地主導產業由黑色金屬冶煉等向汽車、電子等高端制造轉變……2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關于檢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實施情況的工作啟動會暨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上,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報告了上述情況。
報告指出,京津冀主要經濟指標回升向好。從總量規模看,2024年三地工業增加值2.66萬億元,增速連續兩年保持正增長。10年間三地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增長5000余家。
從增長動力看,10年間三地主導產業實現由黑色金屬冶煉等傳統加工為主向以汽車、電子等高端制造為主的轉變。
從協同勢頭看,北京輻射帶動明顯,天津工業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8.6個百分點,河北工業戰略新興產業增長10.6%,協同機制效應加快顯現。
目前,三地聯合繪制出6條產業鏈圖譜,生命健康和電力裝備、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集群培育取得重要突破。京津塘高速“燃料電池+自動駕駛+北斗導航”全線貫通,津冀200余家零部件企業形成整車供應鏈。三地正在聯合構建智能、綠色算力資源豐富的環京算力帶。
協同機制進一步深化。總部在北京、工廠在津冀的企業可以申報北京市綠色工廠,滄州醫藥園北京分公司享受北京市資金支持。下一步,北京市經信局將推動成立京津冀集群聯盟,力爭實現新能源汽車、氫能等2至3個產業鏈關鍵環節基本貫通。
區域協同立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2023年,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由三地共同組織起草,于當年11月分別由三地人大常委會同步通過并公布施行。在法規的護航下,三地協同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