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資源大省如何實現低碳發展?近日,山西省發改委發布的《山西省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試圖描繪出一個路線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由于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編制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一直沒有出臺,地方在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規劃的編制和發布上進展比較緩慢。根據公開資料,目前只有安徽、吉林和山西發布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中長期規劃。
《規劃》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目標,即到2015年,山西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7%;到202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05年累計下降45%。
“實際上,《規劃》就相當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十三五’規劃了。”山西省發改委氣候處處長武東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目前《規劃》并沒有提出碳排放總量控制的目標。“我們還在研究山西的碳排放何時能夠達到峰值,確定峰值目標之后可以更好地倒逼產業和能源結構的轉型。”
“在煤炭(高碳)資源富集區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山西做出了表率,其付出的努力和遭遇的利益羈絆是不可想像的,值得鼓勵。”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柴麒敏建議,山西在“十三五”應更加重視產業布局,早日擺脫資源魔咒,把高碳賺來錢用于低碳轉型。
設立每年2000萬專項資金
山西的《規劃》的編制與發布比較早,這與其低碳轉型壓力比較大密切相關。
山西省發改委主任王賦公開解釋稱,山西省是全國碳排放強度較高的省份之一。煤炭在山西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高達90%,非化石能源僅占能源消費總量約3%。因此,低碳發展是山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們不僅在規劃的發布方面比較積極,而且在具體的組織工作方面也十分靠前。”武東升介紹,“國家發改委在2008年成立應對氣候變化司之后,我們緊跟著在2009年成立應對氣候變化處。”
武東升進一步介紹,山西在全國率先安排了省級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資金,每年拿出2000萬專門用于應對氣候變化;在2011年發布《山西省應對氣候變化辦法》,這是繼青海之后我國第二部應對氣候變化的地方政府規章。
“山西省在溫室氣體監測方面也步伐很快。山西省溫室氣體觀測站網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太原、大同和臨汾是三個城市已經建立了溫室氣體監測站,將為建立溫室氣體統計核算提供很好的基礎。”武東升介紹,同時即將啟動第二期的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建設。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根據《規劃》,山西提出了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目標,到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2.1億噸標準煤。
21世紀經濟報道,山西已經下發了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分解的政策,已將總量分解目標落實到市、縣級政府,納入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評價考核范圍,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作為控制地區能源消費增量和總量的重要措施,強化政府責任和政策導向作用。
《規劃》提出,要強化工業節能,推進冶金、焦化、建材、化工行業等重點用能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提高電能、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加強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用能單位的節能管理。
到2015年,山西省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實現燃氣在民用領域全面替代燃煤,重點工業領域部分替代燃煤,設區城市公交車和出租車基本實現燃氣化,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力爭達到12%左右。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山西將以煤層氣為重點,加快實施“氣化山西”戰略。具體而言,利用過境輸氣管道,爭取天然氣配額,穩步提高天然氣利用規模,重點推進地面煤層氣開發和井下瓦斯抽采,形成“河曲-保德、臨縣-興縣、永和-大寧-吉縣、沁南、沁北、三交-柳林”六大煤層氣勘探開發基地,構建“晉城礦區、陽泉礦區、潞安礦區、西山礦區和離柳礦區”五大瓦斯抽采利用園區。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山西應考慮將之與治理霧霾進行協同考慮,發改部門的政策和環保部門的政策要能夠相互銜接。”國際自然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分析,山西的治霾壓力也很大,盡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沒有對山西提出控制煤炭消費的具體要求,但如何降低對煤炭的依賴,仍然是山西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