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行業經濟效益同比改善
駱鐵軍在講話中首先介紹了今年第一季度我國鋼鐵行業運行情況。 第一季度,行業經濟效益同比改善,“穩”的態勢在持續、“新”的動能在成長,但面臨供給強于需求、鋼價低位運行等困難。
一是,供強需弱的態勢未根本性改變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一季度粗鋼表觀消費量23016萬噸,同比下降1.3%,粗鋼產量25933萬噸,同比微增0.6%。盡管3月當月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3.5%,但產量增速達4.6%,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主要用鋼行業分化明顯。房地產行業仍處于探底階段,第一季度,房地產投資、新開工面積、施工面積以及商品房銷售面積分別下降 9.9%、24.4%、9.5% 和 3%。制造業需求略有分化,如汽車、家電等行業產量增長,對鋼材需求形成一定支撐,但機械行業的部分設備產量波動,造船行業的指標也有所起伏。從2025年關鍵指標看,基建投資增速放緩,制造業用鋼需求尚未達峰,總體呈現“需求總量下降、消費結構變化”的特點。
三是,價格低位震蕩,利潤承壓 。第一季度,中國鋼材價格指數(CSPI)均值為95.59點,同比下降13.66%。4月以來受美國對等關稅等外部因素影響,鋼價進一步下跌。盡管原燃料價格(如煉焦煤)有所回落,但鐵礦石價格相對堅挺。進入2025年,鐵礦石價格依然處在高位波動,煉焦煤供給格局相對寬松,價格下降。
“總體來看,行業利潤有所改善,但仍處于較低水平。”駱鐵軍表示,第一季度,行業經濟效益雖同比改善。
鋼鐵行業已由增量發展進入存量優化階段
駱鐵軍認為,鋼鐵行業已由增量發展進入存量優化階段,鋼鐵行業不再是周期性循環,而是發展方向的改變。
一是,我國粗鋼產量已經達峰。駱鐵軍表示,從總量來看,我國粗鋼產量已達峰值,但各品種的達峰表現不一。如,2020年至2024年,鋼筋+線材產量累計下降約1億噸,熱軋卷板產量累計增加9500萬噸,電工鋼產量累計增加570萬噸。 “在當前需求下滑、市場下行的背景下,減產已是行業共識,關鍵要轉化為統一行動。”駱鐵軍強調。
二是,需求總量下降,消費結構發生變化。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相較于2020年減少15538萬噸,下降15%。由此判斷,鋼鐵行業已由增量發展階段進入存量優化階段。“房地產行業發展峰值已過,基礎設施建設逐漸放緩,制造業發展仍未達峰,鋼材需求整體回落。”駱鐵軍認為,“我國鋼鐵需求仍將在峰值平臺區間維持較長一段時間。”
三是,鋼材出口量增價跌。駱鐵軍表示,第一季度,我國鋼材出口量增價跌趨勢明顯,同時疊加國際貿易摩擦增多,鋼材出口面臨的環境更趨復雜、不確定性和壓力日益加大。據數據顯示,2024 年鋼材出口量達歷史次高,粗鋼出口創歷史新高。鋼材出口結構不斷優化,長材占比下降,板材占比提升。同時,鋼材出口區域持續調整,對歐美等區域出口下降,對亞非拉等區域出口增加。
四是,國際貿易不確定性使鋼材出口面臨挑戰。美國發起的畸高關稅對中國直接出口美國的鋼材影響不大,但須高度重視其他國家采取措施帶來的連鎖反應。另外,美國對部分東南亞和美洲國家征收關稅,將影響我國對這些地區的鋼材出口。近年來下游用鋼行業出口較好,是拉動制造業用鋼需求增長的重要動力。2024年,中國對美國鋼鐵間接出口以機械、金屬產品、集裝箱、家電為主,占對美出口量比重合計約90%。在貿易環境日趨惡化的背景下,制造業帶動的鋼鐵間接出口面臨挑戰。
秉持“促高端、穩周邊、嚴監管”的出口導向
駱鐵軍結合產能治理、行業自律、進出口及綠色低碳發展等鋼鐵行業重點工作,分享了他的觀點。
第一,嚴控新增產能、暢通退出渠道。駱鐵軍表示,在當前的形勢下,必須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同時確保落后產能能夠順利退出市場,以優化產能結構,緩解供需矛盾。在產能治理總體思路上,一要嚴控增量,二要優化存量,三要推進兼并重組,四要暢通退出渠道。他建議政府部門要停止產能買賣交易,研究成立“鋼鐵產能退出專項基金”。
第二,反內卷、強自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駱鐵軍表示,從行業層面來看,加強行業自律、反對“內卷式”競爭,越來越成為行業共識,關鍵是將共識轉化為行動。從企業層面來看,區域企業紛紛自發開展區域自律行動,維護區域市場穩定。尤其是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促進區域和品種市場有序發展。
第三,強化穩增長的出口導向。駱鐵軍表示,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貿易環境進一步惡化;國內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大,必將傳導至出口市場等因素影響下,我國鋼材出口面臨較大壓力。“但中國鋼鐵依然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鋼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他強調。
“在滿足內需的前提下,合理的鋼鐵出口量有利于時刻跟蹤世界先進鋼材制造水平,同時滿足國際市場需求。”駱鐵軍提出,在當前形勢下,要秉持“促高端、穩周邊、嚴監管”的出口導向。
第四,鋼鐵行業碳履約進程。針對生態環境部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駱鐵軍介紹:“根據生態環境部規劃,2024-2026年為碳履約啟動實施階段,配額分配與產能產量掛鉤;2027年后逐步收緊,引入基準線法。長流程企業需優化排放強度,短流程暫未納入碳市場。目前該方案按直接排放履約,暫不考慮間接排放。”
第五,綠色低碳是行業高質量發展方向。“未來一段時期,綠色低碳仍將作為我國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駱鐵軍表示,據相關研究成果,到2060年我國鋼鐵行業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粗鋼產量下降對碳減排的貢獻度為41%,原料結構優化貢獻度為4%,流程結構優化貢獻度為36%,低碳技術應用貢獻度為17%。
廢鋼資源是鋼鐵行業節能降碳的關鍵因素
“廢鋼資源利用對鋼鐵行業節能降碳至關重要,能顯著降低碳排放。”駱鐵軍在分析我國廢鋼產業發展態勢時表示。
廢鋼的節能降碳效應顯著。據測算,傳統長流程噸鋼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為 1.8 噸,全廢鋼電爐煉鋼噸鋼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 0.36 噸,僅為長流程的 20%。促進廢鋼的產出和有序發展短流程電爐煉鋼是相輔相成的,鋼鐵協會為此成立了電爐鋼分會,工作重點就是促進以上兩方面的良性發展。
我國廢鋼利用水平亟待提升。與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廢鋼利用處于較低水平。我國短流程企業廢鋼成本占總運營成本的約 68%,高于發達國家 15 個百分點左右。“在廢鋼供給相對不足和電爐鋼產能利用率長期較低的情況下,應有序發展電爐鋼。”駱鐵軍強調。
廢鋼資源總量潛力巨大。據研究機構對我國廢鋼資源總量預測顯示,未來隨著粗鋼產量的變化,我國廢鋼資源年潛力超2億噸。這為我國鋼鐵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駱鐵軍介紹,為促進廢鋼行業健康發展,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近年來持續向政府部門反映行業在稅票和標準等方面的訴求,完善回收體系、推動廢鋼領域科技和技術進步等。以國務院發布施行《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為契機,推動反向開票更大范圍實施,促進合規經營深入推進,協同政府部門構建全國“一盤棋”的資源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