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內蒙古、山西3省區的交界地帶,被有些人稱為中國的“煤炭金三角”,2013年這一區域的煤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近三分之一。然而據報道,隨著煤炭行業持續低迷,“金三角”地區迅速由盛而衰:經濟降速、民企資金鏈趨緊、民間財富縮水……
從表面上看,這是因為2012年底至今煤炭價格斷崖式下跌、行業大面積虧損所致。但在筆者看來,恐怕還與這些地方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于煤炭行業有很大關系。
其一,“靠煤吃煤”的單一發展模式隱藏著巨大風險。盡管“金三角”煤炭儲量豐富,開采成本低,但靠煤炭開采“一條腿”走路,既走不遠也走不穩,只能帶來暫時繁榮,而隱藏的風險卻很多。只有“多條腿”走路,并向產業高端轉型,地方經濟才能不再被煤炭價格所“控制”。
其二,煤炭資源開采利用不合理不科學帶來多種風險。比如,造成產能過剩和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和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等。盡管消化全國性煤炭產能過剩需要國家層面統一部署,但不等于相關地方政府無所作為。如果嚴格治理私采濫挖,根據產能過剩情況控制煤炭投資、開采,增強市場競爭,不僅有利于緩解產能過剩,還能避免資源富裕地區變成資源枯竭地區。
當然,資源型城市要想走出困境,還需要加快全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因為這一輪煤炭價格下調也與煤炭需求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有關,如一些地方淘汰小鋼鐵廠、小水泥廠,勢必會影響煤炭業的需求。只有加快改革和調整步伐,這些地方才能早日擺脫低迷。相關企業自身也要加快調整與升級,不能指望銀行和地方政府來“救”,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市場需求,在競爭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