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用“頂壓前行,規模穩中有增、質量優中有升”總結這一成績。他同時提出,也要看到,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增加,下半年我國外貿穩增長仍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規模穩中有增
我國進出口已經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10萬億元以上,今年上半年進出口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6000多億元。進入6月份,進出口、出口、進口這三項指標同比全部實現正增長,而且增速都在回升。具體看,6月份的進出口規模3.85萬億元,增長5.2%,是歷史上月度進出口的第二高位。
細看我國外貿半年報,一系列數據顯示,我國外貿走出穩增長曲線。分析背后原因,王令浚指出,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我們不斷擴大“朋友圈”,拉緊經貿合作紐帶,大力提振企業信心,共同應對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對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實現增長,貿易規模超過500億元的伙伴數量達到61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個。在對歐盟、日本、英國等傳統市場實現增長的同時,新興市場貢獻了更多的增量,上半年對非洲進出口1.18萬億元,增長14.4%,對中亞進出口3572億元,增長13.8%。
“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王令浚介紹,最新一期中國海關貿易景氣調查結果顯示,出口企業和進口企業信心都連續兩個月回升。
質量優中有升
在規模增長的同時,出口也呈現向優向新趨勢。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7.8萬億元,增長9.5%,占出口總值的60%,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2個百分點。其中,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的高端裝備增長超兩成,代表綠色低碳的“新三樣”產品增長12.7%。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對記者表示,根據商會調研,我國機電企業通過海外出貨、市場多元化、研發創新、拓展內銷、跨境電商等多種方式,積極應對外部壓力。
他認為,中國在機電產業供給側的競爭優勢是出口韌性的核心所在,民營企業日益成為機電產品出口主力軍,正在加大拓展國際市場力度,這些因素均支撐機電產品出口穩定預期。
海關數據顯示,民營企業攀“高”向“新”,加快推動產業升級。上半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占比超過8成。民營企業出口高技術產品增長12.5%。同時,民營企業積極推進設備更新升級,進口石化、電子等高端裝備也保持良好增速。
“越來越多的企業緊跟國際市場需求變化,‘量體裁衣’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產品。”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說,比如,對供電緊張地區,針對性研發了太陽能充電手機;對沙漠地貌較多的地區,推出了防沙塵、耐高溫的發動機,得到了海外客戶的點贊和好評。
有底氣應對挑戰
不過,展望下半年,我國外貿壓力猶存。王令浚強調,要看到,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增加,下半年我國外貿穩增長仍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海關總署表示,將繼續大力推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獲得感、滿意度;繼續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持續加強通關便利、檢驗檢疫、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領域服務,著力解決民營企業進出口通關中的急難愁盼問題。
商務部此前也表示,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將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開放,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諸多因素累積,進一步增強了各方對我國外貿逆勢穩增長的信心。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判斷,鑒于7月還會有一定的對美“搶出口”效應,而且外貿企業將繼續積極開拓其它海外市場,7月出口有望保持同比正增長。
高士旺表示,中國機電產業的供應效率、產業配套和營商環境、政策配套,仍將確保在全球的相對比較優勢。在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影響下,盡管各國本地化成分要求將增加,但該部分產能僅作為中國供應的補充,并非代替,預計2025年中國成分在相關出口產品中的比重還將提升。
“盡管面臨外部不確定性,但多元穩定的市場、創新優質的產品、應變求新的外貿主體,讓我們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王令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