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鋼鐵產品因供過于求、價格下滑,經濟效益已降低至歷史最低點,而且短期內難有根本性的改變。在這種形勢下,鐵礦石作為鋼鐵產品的主要原料,要想通過漲價求效益既不現實,也沒有太大發展空間。這是由于鋼產量增幅收窄,需求增長有限,再加上近年來新建礦山集中建成投產,鐵礦石供過于求的矛盾日益明顯,存在著價格進一步下滑的可能。所以要發展國內礦山,提高礦山競爭力不可寄希望于鐵礦石漲價,而是應該在降稅減負、降本增效上多做文章,原因有3點。
補高稅費“短板”提國產礦競爭力
國內礦山稅費過高,與國際標準差距很大,通過降低稅費,提高國內礦山競爭力的潛力很大。
目前,我國鐵礦山在資源條件和稅收負擔上存在明顯反差,一方面資源條件太差,另一方面稅費又相對較高,使國內礦山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明顯的不利地位。國外一些資源條件很好的鐵礦山,比如澳大利亞鐵礦資源主要為含鐵50%以上的優等資源鐵礦,產品綜合稅負一般只占銷售收入的8%左右;而我國鐵礦山中貧礦占98%以上,且平均含鐵品位只有30%左右,屬次等資源,但綜合稅達到20%以上,噸精礦平均負擔近300元。相比之下,國內鐵礦石在本來就不平等的競爭之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實際上,如果通過合理調整各種稅費政策,能將綜合稅費減少一半,即150元,將大大提升國內礦山的競爭力。
我們可以算這樣一筆賬,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目前國外鐵礦石離岸綜合平均成本(即離岸價)為55美元/噸,加上海運費15美元/噸,到岸價為70美元/噸;我國重點礦山鐵精礦平均成本為530元/噸,約合85美元/噸,如果將國內稅費減少一半(150元人民幣/噸),國內礦綜合成本將下降到380元/噸,折合美元只有62美元/噸,比用進口礦低8美元/噸。目前國內鐵礦石產量在1.5億噸左右,折合成鐵精礦約5200萬噸,如果每噸減負150元,將增加礦山效益75億元,從而可以用以礦養礦的辦法,加大對次貧礦的開發利用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礦石自給率,從而增強進口礦價格談判中的話語權。
由此可見,國產礦成本的降低不僅能大大加強國內礦山的競爭力,而且還會大大擴展國內資源的利用范圍。更重要的是,能使一大批目前因虧損而不能開采的資源成為可供利用的開發對象,使許多建成投產但因虧損而減產停產的礦山恢復生產甚至擴大生產,從而擴大了國內礦山生產規模,遏制國外鐵礦石供應商的壟斷經營,迫使進口礦降價。
調整稅負創公平競爭環境
國內礦山稅費管理混亂,調整稅負有利于開展公平競爭,調動國內礦山積極性,激活礦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鐵礦開發屬于采掘工業,按國際慣例的產業排序為第一產業,是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取可供人類利用的物質,與自然界關聯度很高。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較大,參與鐵礦開發的經營者會得到高低懸殊的收益。國家開征資源稅,除了能使國家從資源所有權中適當收取紅利以外,最重要的是,通過收取不同等級的稅率調節資源級差,可以解決開發者收入相差懸殊的問題。
然而,我國目前的稅收政策和管理辦法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沒有達到公平稅負,合理分擔的目的。
首先,在產業排序方面出現了錯位。我國將屬于第一產業的礦業開發排為第二產業即加工工業,從整體上提高了納稅級別。
其次,在資源品種之間的調劑不夠。我國礦產資源的優劣程度相差懸殊,有的是肥肉,有的是骨頭。比如石油、天然氣和稀有金屬的開采條件相對較好,產品產值較高,獲利比較容易,而稅率相對較低;而鐵礦、煤礦等資源稟賦條件較差,從中獲取收益的難度較大,稅率相對較高,負擔過重。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的稅收政策和管理辦法在不同品種的資源之間顯然不相對稱,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因此仍有待調整到位。
再次,對同一種資源的優劣程度級差較大的的稅收級差調整不到位。事實上,現行的稅收級差設置存在著明顯的平均主義傾向,不管資源優劣如何,統統納稅,資源級差體現不夠明顯;雖然有的也分為一、二、三等,但起點普遍過高,等級之間差別太小,不能達到合理調整級差的目的,往往使優等資源占便宜,次等資源吃虧。正是稅收級差政策的缺陷,誘發了有些地方爭搶優等資源、丟棄次等資源的混亂現象,造成了資源的丟失和浪費。特別是在我國鐵礦資源中,富礦僅占2%,大部分是開采條件較差的次貧礦,要繳納遠遠超過與實際情況相對應的稅費,這就大大抬高了全行業的納稅標準。
最后,不同的隸屬關系、不同所有制礦山之間納稅標準缺乏規范化管理。由于有的稅種是中央收繳,有的稅種是地方收繳,而中央收稅標準比較規范、地方收稅靈活性較大,這樣就出現了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納稅標準不一致的問題,從而造成了同等資源繳納不同稅率。地方所屬礦山,大部分是地方的“財柱子”,為了支持這些礦山的發展,許多地方政府都會在稅收政策上網開一面,實行低稅率,有的甚至免稅。而國有礦山,則被地方政府視為“唐僧肉”,不僅按上限開征,而且還會額外增加一些各種名目的稅費。例如,在河北某地的同等資源、同等規模、同樣的經營條件的兩座礦山,其中國有礦山的綜合納稅額卻相當于地方礦山的3倍以上。結果是,地方礦山年年盈利,而國有礦山則因稅負過重而難以為繼。因此,有必要通過調整,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
降原料成本升鋼鐵工業效益
通過對礦山減負,降低礦產品成本,能夠為降低鋼材成本創造條件,使鋼鐵工業提高效益,盡快走出困境。如果將鋼鐵原料綜合成本平均降低3美元/噸,每噸鋼消耗原料按1.5噸計算,今年預計產鋼8億噸,消耗原料12億噸,全年可獲利220億元。
近年來鋼鐵工業效益低迷,滑入低谷,其中原料價格居高不下,成本高是一個重要原因。而要降低原料成本有兩大制約因素:一是進口礦價格居高不下,二是國內礦山生產成本高。如果降低國內礦價格,很大一部分礦山將難以承受。如果通過礦山減負,不僅支持了國內礦山發展,而且為國內礦降價創造一定空間。國內礦降價對進口礦降價產生了重要的聯動和倒逼作用,能夠為我國鋼鐵工業降本增效、走出困境創造條件。
鏈接:
我國在不同時期的鐵礦資源開發格局
業內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鐵礦數量少,含鐵品位低,沒有開發利用的必要。這個結論在特定條件下確實有一定道理。因為企業要講效益,如果有條件更好、開采成本更低的礦可供利用,就不必要去做賠本買賣。事實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這個結論有著不同的解讀。
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大量的進口礦可供利用,經濟上又比較合理,進口礦價格比國內礦石生產成本還低。在國內,鐵礦資源價格偏低,有的甚至還在無償開采,也沒什么利潤可談,所以在那個時期,我國在資源勘探、礦山建設上有些放松。特別是鐵礦石勘探,長期無進展。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鐵礦資源儲量一直停留在420億噸,沒有增長;而每年鐵礦石的采出量卻為2億~3億噸,這便意味著鐵礦資源儲量不增反降,可能面臨坐吃山空的威脅。實際上,當時我國人均占有鐵礦儲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這種情況下,適當多吃一點進口礦,國內礦山建設適當放緩是無奈之舉。
進入新世紀以來,進口礦價格連年上漲和國內資源實施有償開采,資源價格大幅上升,刺激資源勘探大大加強。在新的時期,我國鐵礦石資源格局也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資源儲量大幅上升。近年來發現一大批新的礦區,鐵礦資源儲量已由上世紀末的400多億噸上升到目前的775億噸,10多年間增加近一倍。從數量上看,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有的鐵礦資源大國;雖然含鐵品位較低,但由于基數較大,我國鐵金屬儲量也挺進了世界前5名。按現有開采量計算,我國鐵礦資源可供開采50年左右。而且遠景儲量也很可觀,從近幾年鐵礦資源量的變化情況看,新增儲量遠遠大于采出量。例如,2013年我國鐵礦石產量為14.5億噸,按回采率85%計算,全年報銷儲量(指生產礦山由于開采或其他原因減少了原地質勘探單位提交的礦產儲量)為17億噸;而當年新增儲量為41億噸,相當于報銷儲量的2倍以上,實際增加儲量14億噸。
資源競爭力不斷提高。隨著資源勘探力度的加大,目前我國鐵礦山不僅儲量較大、開采年限較長,而且在進口礦價居高不下,遠遠超出了國內礦生產成本的環境下,我國鐵礦資源在許多方面具有相對優勢。針對我國資源現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鐵礦的競爭力就需要全面分析、揚長避短,重點要在加大貧礦開發利用上下功夫。從我國鐵礦資源特點看,貧礦利用不僅潛力很大,而且已經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并且已出現了一批樣板礦山。如果稅費再適當降低一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研發利用貧礦的技術,還會有更多國內礦山敢于同國際礦山一比高下,大大提升我國鐵礦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