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認為,這為國產鋼材,尤其是冷、熱軋板無形中增加一部分市場需求,也算是對國內鋼鐵市場的微刺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當初加工貿易保稅政策,其最大特點是境內企業經海關批準進口的貨物可暫緩納稅,在境內進行儲存、加工、裝配等業務,如復運出境,可免征進出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如用于內銷,則要補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這樣可減少企業資金占用和利息支出,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能力。
“加工貿易主要是為了吸引外資,現在中國外貿規模世界第一,也不缺美元了,而且人工成本升高,因此加工貿易的作用日漸削弱。”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向本報記者說。
他表示,取消鋼材的加工貿易政策已經呼吁了好幾年,且作為化解鋼鐵產能的措施之一,也進了國務院文件。在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中,就有一項是“落實公平稅賦政策,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
根據財政部的通知,此次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首批將對國內完全能夠生產、質量能夠滿足下游加工企業需要的進口熱扎板、冷扎板、窄帶鋼、棒線材、型材、鋼鐵絲、電工鋼等78個稅號的鋼材產品,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自今年7月31日起,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稅。
而對7月31日前已簽訂的合同,且在12月31日前實際進口的,允許在合同有效期內繼續以保稅的方式開展加工貿易。
據悉,上述政策措施適用于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但7月31日前區內已設立并從事附件所列產品加工貿易的企業暫予以除外。
徐向春表示,加工貿易占鋼材進口總量的近五成,主要以冷、熱軋為主,一年約600多萬噸。“.取消保稅政策,將使相當一部分進口鋼材失去免稅、手續簡便的競爭力,國產鋼材能夠與之平等競爭。”他說。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總進口進料加工貿易481.74萬噸,來料加工貿易114.12萬噸,但這600多萬噸的進口量,不足國內鋼材需求量的1%,顯然對扭轉當下鋼鐵行業形勢杯水車薪。“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目前針對的只是來料加工貿易資源,占的量很小。”分析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