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新華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杭州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資產管理大會暨中國大宗商品論壇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大宗商品市場將迎來一次破冰之旅,建議監管層疏堵結合,加快發展大宗商品市場。
現代服務業重要生力軍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宗商品市場快速成長,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生力軍。”新華社副社長慎海雄12日在上述論壇中如是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有近600家各類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年度交易金額12萬億元左右。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品種預計有近千個品種,共涉及石油、化工、鋼鐵、煤炭、糧油、農產品等行業,其中不乏工業鹽、化肥、水泥、木材、花生、乳制品等生產建設和日常消費中常見的商品種類。在很多領域,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已成為場內市場的有益補充。
新華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一位綜合類會員即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以PTA為例,新華大宗市場采用逐日申報交收方式,符合現貨生產企業連續生產、連續貿易的要求,產品價格走勢更貼近現貨,有利于現貨企業降低交易、物流等方面成本。
“大宗商品交易機構一邊連著實體企業,一邊連著金融服務,是一個信息流、資本流、商品流交匯,可以實現共通共贏的合作平臺。”在肯定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同時,慎海雄表示,中國在大宗商品領域的話語權、定價權仍不夠強,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仍不充分,大宗商品市場的規范化程度亟待提高。
直陳發展中的各種弊病
的確,隨著各類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各種行業亂象也層出不窮。上述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紛紛直陳大宗商品市場發展中的各種弊病。
“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多多。”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微博]直言不諱。他指出,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有些市場無交割、限制交割、零交割,有些市場本身和交易商相互勾結,刷單做客損,坑害客戶,“這種情況的確客觀存在”。
中國證監會正司局級研究員黃運成也在上述論壇中表示,中國大宗商品市場發展至今,在產品體系設計、會員作用與參與者結構、交易機制與模式、流動性,清算與結算、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值得進一步完善,目前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存在著幾種風險,分別是:保證金挪用、價格操縱、規則不透明、對賭、信用違約等。
他指出,存在上述風險的原因有:一是統一法規的缺失,二是統一監管機構的缺失,三是區域性監管體制不完善,四是協會等自律性組織沒有建立。“基于以上原因,使得大宗商品市場在監管方面還處于真空或者半真空狀態。”
專家呼吁監管跟上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圍繞大宗商品市場進行的各類清理整頓就沒停歇過。2011年,國務院建立了大宗商品市場清理整頓聯席會議制度,經過近三年的清理整頓,關閉了200余家不規范的交易場所。
近期,整頓風暴再次升級。據新華社報道,日前,公安部統一部署對國內多個大宗商品交易場所進行突擊檢查,范圍涉及多個省市。
對此,胡俞越表示,對于大宗商品電子市場,監管需要跟上。“確確實實有人管、有法管,有明確的監管部門,有明確的管理辦法,這樣才能把這類市場納入到健康的、規范的發展軌道,同時監管的思路也要轉變。”
不過,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現貨、中遠期、期貨市場的邊界日益模糊,這給監管帶來了挑戰。黃運成認為,在此背景下,監管部門應該疏堵結合,規范與發展并舉,加快大宗商品市場發展。其中,全國性市場要在競爭中形成,區域性市場與全國性市場不能在指令中固化,應該給區域性市場向全國性市場升級的空間。
黃運成認為,監管部門應加快監管轉型,把產業、市場、金融三者有機地結合,以金融支持產業發展為核心,以緊密結合為抓手,建立和完善區域性大宗商品市場發展的政策和框架、路徑設計,正視大宗商品市場發展中的問題,創造一個多元并行,多層分類,充分競爭,合理有序的大宗商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