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內錳礦進口量為1660.9萬噸,比2012年增加了34.3%,進口量創出歷史新高。
從進口量上看,錳礦市場在2013年應該是快速發展的一年。但是實際上,對于錳礦市場的很多參與者來說,2013年是難熬的一年。因為在2013年全國硅錳合金產量為1043萬噸,比2012年僅增長了1.9%。錳礦進口量的增加推高了港口錳礦庫存量也拉低了錳礦現貨的價格。
“冬天里穿的一件濕棉襖,脫下冷穿上更冷”,這是《私人定制》里葛優給宋丹丹說的一句話。筆者覺得這句話用來形容現在的錳礦市場也再合適不過了。其實大家都清楚,下游需求不好,應該要縮減貿易量,但是誰也不愿意做最先開始縮減貿易量的那個人。市場起起落落,總是有賺有賠,讓我把量減下來去成全別人那是千難萬難。錳礦市場利潤率一天比一天低,想要利潤的增長就必須要增加貿易量。
貿易量在增加,但是需求增加有限。原先是大貿易商擠掉了小貿易商的份額,但是現在小貿易商的份額基本被擠干凈了。想退出的大部分都退出了,剩下的都是打定主意要在市場慢慢熬的。
但是只是熬恐怕還是不行。從發達國家的數據來看,鋼材市場在達到這個規模的時候很難再繼續靠產量來發展市場。美國粗鋼產量最高的時候人均在0.7噸左右,日本最高的時候有接近1噸。中國目前則是在0.58噸左右,還有一定增長的空間。再往后估計就得走低成本、高附加值路線了。鋼材市場是這樣,那么硅錳和錳礦行業自然更是這樣。寄希望于市場規模擴張然后重新回到人人有肉吃的時代暫時是不可能了。想要有肉吃,首先要活著。要活著,就是要渠道比別人廣、成本比別人低、技術比別人好。錳礦市場已經從拼資源的時代轉變到了拼渠道和成本的時代?,F在的市場就這么大,下游只需要一萬噸礦你進口再多也沒用,反而是給自己帶來一堆問題。錳礦市場已經到了轉變的時候。
市場在轉變,參與者如果還是用以前的思路去操作市場,多半會是悲劇結尾。就像13年進口量是創新高了,但是利潤呢?市場需要我們求新求變?,F如今,硅錳期貨也即將上市,標志著硅錳正式進入到了金融市場,用操作實體經濟的經驗去對待現在的硅錳市場顯然已經不合適。這就對市場參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大膽假設,或許再過幾年,錳礦市場也會進入到掉期或者期貨領域,那么那個時候市場參與者會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市場變革帶來的沖擊。
說了這么多,最后用某位企業家的一句話來做個總結:在變革的社會中間改變自己,才能夠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