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的頒布,確定了我國以工業點源治理為重點,防治煤煙型污染為主的大氣污染防治基本方針,提出通過消煙除塵等方法進行大氣污染的控制。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SO2和酸雨問題的日益嚴重,1991年我國開始實施《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并逐漸對電廠SO2排放實行總量控制。在此期間,國務院批準了SO2和酸雨控制為主的“兩控區”劃分方案。近年來,我國的大氣污染形勢更加嚴峻,在煤煙型污染尚未根本解決的情況下,由于機動車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導致NOX和VOC的大量排放,在我國的多個區域形成特征、過程、成因和影響均非常復雜的區域復合型污染,使我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進入一個相對艱難的瓶頸期,“十一五”期間SO2總量控制工作獲得了全面的勝利,“十二五”我國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NOX總量控制和在重點區域控制VOC的控制思路。
自《大氣污染行動防治計劃》發布以來,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并穩步推進,大氣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較大差距。預計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環境治理將成為兩會焦點話題之一。預計后續或將推出更為嚴厲的環保政策,大氣治理行業將迎來更廣闊發展空間。
據了解,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啟動了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試點工作。目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已進入實施方案編制階段。征求意見稿提出,統籌空氣質量監測預報預警研究,完善空氣質量監測技術及質控標準,建立統一科技信息發布平臺。加強對重點地區霧霾二次細顆粒物形成機理及擴散規律、影響霧霾和光化學煙霧形成因素、污染源解析方法等研究,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加強污染治理高效技術研發,支撐大氣污染源頭治理;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政策及制度研究,強化大氣環境標準及治理技術標準研究,支撐大氣環境監管與制度體系建設;開展重點地區大氣污染來源識別及區域聯防聯控技術集成研究,支撐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與空氣質量改善;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國際科技合作。
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研究分析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程度越發嚴重,而由于我國目前環境治理中,僅水污染與固體廢棄物治理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其余如大氣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氣影響并且會在不同地域間轉移,因此一直以來,政府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積極性較低,這部分市場也較為薄弱。
但隨著近期華北地區出現的大量霧霾天氣,這一現象引發了社會對大氣污染的關注。事實上,我國早在幾年前,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經陸續展開,自2002年以來,我國出臺了各項政策,加大了節能減排的力度,如2002年1月30日發布的《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政策從能源合理利用、煤炭生產加工和供應、煤炭燃燒、煙氣脫硫、二次污染防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再從近期來看,2012年8月,我國發布了《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政策中對電力與非電力行業脫硫脫硝效率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以上各項節能減排政策對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大氣污染行業發展特點:
根據領域層面來區分,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分為脫硫、脫硝、除塵三大領域。近幾年隨著汽車使用量的急劇上升,汽車尾氣對大氣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尾氣防治也逐漸在大氣污染治理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大氣污染治理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脫硫、除塵、脫硝、尾氣污染治理領域的設備和原料產業,下游主要是相關領域的主要運營產業。“十一五”規劃期間,大氣污染治理重點發展脫硫領域,電力脫硫設備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得到發展,市場達到一定程度的飽和狀態,未來脫硫領域的重心主要是對現有的火電脫硫機組進行改造或重建火電機組,“建設-經營-轉讓”模式有望成為該領域的主要發展模式。“十二五”期間,大氣污染治理的重心轉向脫硝領域,脫硝設備及其運營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高峰期。
自《大氣污染行動防治計劃》發布以來,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并穩步推進,大氣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較大差距。預計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環境治理將成為兩會焦點話題之一。預計后續或將推出更為嚴厲的環保政策,大氣治理行業將迎來更廣闊發展空間。
據了解,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啟動了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試點工作。目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已進入實施方案編制階段。征求意見稿提出,統籌空氣質量監測預報預警研究,完善空氣質量監測技術及質控標準,建立統一科技信息發布平臺。加強對重點地區霧霾二次細顆粒物形成機理及擴散規律、影響霧霾和光化學煙霧形成因素、污染源解析方法等研究,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加強污染治理高效技術研發,支撐大氣污染源頭治理;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政策及制度研究,強化大氣環境標準及治理技術標準研究,支撐大氣環境監管與制度體系建設;開展重點地區大氣污染來源識別及區域聯防聯控技術集成研究,支撐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與空氣質量改善;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國際科技合作。
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研究分析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程度越發嚴重,而由于我國目前環境治理中,僅水污染與固體廢棄物治理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其余如大氣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氣影響并且會在不同地域間轉移,因此一直以來,政府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積極性較低,這部分市場也較為薄弱。
但隨著近期華北地區出現的大量霧霾天氣,這一現象引發了社會對大氣污染的關注。事實上,我國早在幾年前,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經陸續展開,自2002年以來,我國出臺了各項政策,加大了節能減排的力度,如2002年1月30日發布的《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政策從能源合理利用、煤炭生產加工和供應、煤炭燃燒、煙氣脫硫、二次污染防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再從近期來看,2012年8月,我國發布了《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政策中對電力與非電力行業脫硫脫硝效率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以上各項節能減排政策對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大氣污染行業發展特點:
根據領域層面來區分,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分為脫硫、脫硝、除塵三大領域。近幾年隨著汽車使用量的急劇上升,汽車尾氣對大氣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尾氣防治也逐漸在大氣污染治理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大氣污染治理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脫硫、除塵、脫硝、尾氣污染治理領域的設備和原料產業,下游主要是相關領域的主要運營產業。“十一五”規劃期間,大氣污染治理重點發展脫硫領域,電力脫硫設備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得到發展,市場達到一定程度的飽和狀態,未來脫硫領域的重心主要是對現有的火電脫硫機組進行改造或重建火電機組,“建設-經營-轉讓”模式有望成為該領域的主要發展模式。“十二五”期間,大氣污染治理的重心轉向脫硝領域,脫硝設備及其運營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