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日前出臺《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突出率先指向、問題導向和改革取向,提出到2020年,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省。
堅守率先指向
五年建成示范省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劃定生態紅線、開展綠色發展評估等一系列決策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意見》明確,堅持“率先建成生態省,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省”的目標不動搖,為“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奠定堅實基礎。
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介紹,《意見》全面確立了未來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規章。其“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社會生態文明理念顯著增強,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污染排放總量顯著下降,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省。同時也明確了5個方面15個定量指標,包括:生態紅線區域占國土面積不低于22%;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5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省90%的市縣達到國家生態市縣建設標準。
突出問題導向
“三限兩保”謀平衡
《意見》明確,要通過“三限兩保”謀求發展與生態的平衡,即資源限總量、產業限類別、排放限額度、空間保紅線、質量保底線。
資源如何限總量?據介紹,到2017年,煤炭消費總量力爭實現負增長;到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力爭低于2012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低到60%以下,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到60%以上;在用水方面,則要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3條紅線。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意味著放棄產業發展,《意見》明確“產業限類別”:對沿海產業帶,《意見》要求嚴格控制化學、農藥和染料中間體項目;而沿江產業帶,則明確嚴格限制新建重化工項目,加快對沿江地區化工園區整合提升,打造沿江綠色石化產業帶。
“排放限額度”,指的是實施排污總量控制,從而倒逼綠色發展。
“空間保紅線”,指的是嚴守城市邊界、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3條紅線。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開發強度和保護性空間,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耕地數量不下降、質量不降低;進一步優化調整省級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強化剛性約束。
“質量保底線”,要求把“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各級政府環保責任底線。
凸顯改革取向
完善制度求突破
《意見》強調,要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重點在自然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責任追究、生態補償等方面取得進展。那么,江蘇具體將如何推進這些改革新舉措?
在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方面,江蘇省環保廳生態建設處處長英劍波介紹,江蘇將分五步走。第一,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調查摸底,建立相應數據采集機制;第二,探索自然資源資產評價,對水流、森林、山嶺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明確國土空間的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監管者及其責任,逐步建立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的制度體系和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制度體系;第三,建立自然資源用途管制制度,明確各類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邊界,實現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按質量分級、梯級利用;第四,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接近或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及時采取區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第五,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健全價格、財稅等政策,激勵、引導各類主體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將在未來得到進一步深化。《意見》明確,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定價要體現基本需求與非基本需求以及資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異,體現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2020年底前,全面實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收費制度。
《意見》還明確,要開展黨政領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對干部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
堅守率先指向
五年建成示范省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劃定生態紅線、開展綠色發展評估等一系列決策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意見》明確,堅持“率先建成生態省,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省”的目標不動搖,為“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奠定堅實基礎。
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介紹,《意見》全面確立了未來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規章。其“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社會生態文明理念顯著增強,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污染排放總量顯著下降,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省。同時也明確了5個方面15個定量指標,包括:生態紅線區域占國土面積不低于22%;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5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省90%的市縣達到國家生態市縣建設標準。
突出問題導向
“三限兩保”謀平衡
《意見》明確,要通過“三限兩保”謀求發展與生態的平衡,即資源限總量、產業限類別、排放限額度、空間保紅線、質量保底線。
資源如何限總量?據介紹,到2017年,煤炭消費總量力爭實現負增長;到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力爭低于2012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低到60%以下,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到60%以上;在用水方面,則要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3條紅線。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意味著放棄產業發展,《意見》明確“產業限類別”:對沿海產業帶,《意見》要求嚴格控制化學、農藥和染料中間體項目;而沿江產業帶,則明確嚴格限制新建重化工項目,加快對沿江地區化工園區整合提升,打造沿江綠色石化產業帶。
“排放限額度”,指的是實施排污總量控制,從而倒逼綠色發展。
“空間保紅線”,指的是嚴守城市邊界、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3條紅線。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開發強度和保護性空間,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耕地數量不下降、質量不降低;進一步優化調整省級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強化剛性約束。
“質量保底線”,要求把“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各級政府環保責任底線。
凸顯改革取向
完善制度求突破
《意見》強調,要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重點在自然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責任追究、生態補償等方面取得進展。那么,江蘇具體將如何推進這些改革新舉措?
在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方面,江蘇省環保廳生態建設處處長英劍波介紹,江蘇將分五步走。第一,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調查摸底,建立相應數據采集機制;第二,探索自然資源資產評價,對水流、森林、山嶺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明確國土空間的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監管者及其責任,逐步建立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的制度體系和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制度體系;第三,建立自然資源用途管制制度,明確各類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邊界,實現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按質量分級、梯級利用;第四,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接近或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及時采取區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第五,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健全價格、財稅等政策,激勵、引導各類主體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將在未來得到進一步深化。《意見》明確,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定價要體現基本需求與非基本需求以及資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異,體現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2020年底前,全面實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收費制度。
《意見》還明確,要開展黨政領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對干部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