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鐵礦石金融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國內部分投資者除了積極參與期貨市場,對鐵礦石場外市場的興趣也漸濃。
上周五參加人民幣鐵礦石掉期及動力煤掉期業務研討會時,期貨日報記者發現會場座無虛席,主辦方稱投資者對場外市場的關注度很高,由于參會名額有限,不得不婉拒了一些客戶的參會申請,參會人員主要來自投資公司和實體企業。
“我們公司從事有色金屬的轉口貿易,投資方向主要在有色金屬套保以及內外盤套利,隨著上海清算所掉期業務的推出,我們也想了解一下黑色金屬產業鏈的場外市場交易。”某貿易企業的交易員孫先生告訴記者,有色金屬貿易商對期貨市場的參與度很高,對衍生品工具的應用也比較熟練,今后希望在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間尋找一些套利機會。
華泰長城期貨黑色金屬研究院許惠敏表示,從以往的行情來看,大商所的鐵礦石期貨和新交所鐵礦石掉期相關性極強。大商所鐵礦石期貨上市初期,期價持續高于新交所價格。在貿易流角度出現進口盈利時,可以“買國外、拋國內”。
“由于國外鐵礦石掉期市場較為活躍,同時沒有改撤單的限制,可以將主動單設在國外,掉期價格根據國內期貨價格實時改單,掉期成交后直接在國內進行對沖。”瑞豐科技業務經理徐東認為,黑色產業鏈全球市場整合的對沖策略,將成為投資者重視的方向。
除了套利交易外,國內鐵礦石套保的需求也非常大。據了解,2010年以前,近80%的鐵礦石交易都以年度談判價為基準。但鐵礦石價格的大幅波動使得年度定價模式不再適用,季度、月度定價模式隨之出現,市場需要鐵礦石掉期等工具來管理價格浮動風險。
鐵礦石掉期交易經紀商FIS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通過FIS清算的鐵礦石掉期交易約為2.49億噸,今年到目前為止通過FIS清算的鐵礦石掉期約為2.7億噸。2012年1月,FIS的客戶中只有5%的亞洲客戶參與鐵礦石掉期市場,而現在亞洲客戶占其客戶總量的60%。
“今年中國鐵礦石的進口量將達到9.14億噸,較2013年8.2億噸的進口量增長12%,中國客戶增長還有極大潛力。”FIS的相關人士認為,近期中國鐵礦石的港口庫存持續走高,通過鐵礦石衍生品市場對沖現貨價格風險的需求越來越大。
上海清算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剛剛過去的一周,他的手機快要打爆了,咨詢大宗商品掉期業務的投資者太多。他表示,從上周的掉期交易情況來看,交易主要集中于近月合約。雖然市場有一段培育的過程,但他對國內場外大宗商品交易的前景還是非常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