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3年,累計生產新產品705個品種、618萬噸,獲國家專利226項,創歷史新高。
白云鄂博,蒙古語意為“富饒的神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地質學家的探礦錘觸及這條礦脈,礦物儲量之多、種類之豐震驚海內外。然而,在顯微鏡和分析儀器下,白云鄂博礦顯現出鐵品位較低、礦質結構異常復雜等特性,被一位英國專家當即斷言——“這根本不是能選的礦石!”
如今,俯瞰包頭北部大草原,西北方向的無盡綠野間,幾枚形似指紋的圓形凹陷,正是白云鄂博礦區碩大的礦坑。從山崗到洼地,包鋼人用智慧的雙手書寫破解“白云鄂博礦難選難冶”世界性難題的傳奇,使國家寶藏散發華彩。在礦石與爐火的激烈碰撞中,誕生一部火紅跌宕的包鋼科技史。
1959年,包鋼1號高爐鐵水奔涌,結束了內蒙古大草原不產寸鐵的歷史。當人們還在歡欣雀躍中沉浸,“三口一瘤”重大難題就成為草原鋼鐵工業發展的羈絆。白云鄂博礦的特殊之處,讓包鋼人嘗到了第一份甘甜與苦澀,世界上沒有一個鋼鐵企業有同類經驗可供包鋼借鑒。此時此刻,包鋼第一代科技工作者毅然決然地扛起了獨立攻關“三口一瘤”的旗幟,潛心研究出“貫流式風口”新發明,新型風口、渣口及適應包鋼冶煉條件的無水炮泥自行研制成功,困擾包鋼高爐冶煉的難題宣告破解。
1965年4月6日,《人民日報》以整版篇幅報道的一項成果引發中國鋼鐵工業巨大反響——包鋼焦煤配比攻關取得重大進展。通過連續不斷的科學試煉,包鋼科技人員將多種煤型配加,達到了降低焦炭成本、提高焦炭質量的良好效果,國家及業界予以高度評價。
在風雨中歷練,鍛造可承風雨的鋼筋鐵骨。經歷“文革”十年浩劫后的1978年,包鋼科技人員帶著9項科研成果登上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領獎臺,博得“滿堂彩”,包鋼和旗下13個二級單位被同時授予全國科學大會獎狀。十年磨一劍,1988年,包鋼絮凝選礦工藝攻關取得突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上世紀九十年代,包鋼迎來了科技高速發展的嶄新時代。以鋼鐵、稀土兩大產業相繼建立國家級技術中心為標志,包鋼初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進步體系,科技創新進程顯著加快。
這一時期,包鋼與長沙礦院共同開展的“弱磁—強磁—浮選”工藝試驗,獲冶金部科技成果特等獎,入選全國十大科技成果;包鋼白云鄂博鐵礦使用1000萬噸級國產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取得顯著成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CSP高效化生產技術及高性能鋼帶研究與開發”和“高速鐵路鋼軌生產技術的集成創新和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稀土產業200多項科研成果和產品分別獲得國家專利優秀獎、國家“863”計劃二等獎及國家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等獎項。包鋼科技迅猛發展培育出累累果實。
與此同時,包鋼實現了技術引進到輸出的飛躍:CSP生產線被德國西馬克公司確定為全球樣板工廠和亞洲第一家技術培訓基地,實現對馬來西亞美嘉鋼廠等國內外企業的技術輸出。包鋼還分別對哈薩克斯坦、美國輸出無縫管生產技術和高爐爐頂技術。2007年,包鋼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企業,入選首屆“中國科技名牌500強企業”名單。包鋼的科技進步也在這一時期從單純自主攻關步入“引進細化吸收再創新”的更高層次。科技支撐力越發凸顯,推動時間指針與包鋼發展跨入新時代。
2010年起,包鋼開始步入科學發展階段,以技術中心、稀土院、礦研院三大企業科研機構為依托,包鋼科技創新實力持續壯大。投資約3.5億元,使包鋼科研核心基地——技術中心硬件水平達到全國一流,“稀土鋼產品研發中試技術平臺”建設基本完成,包鋼難造塊鐵礦資源制備優質煉鐵爐料的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包鋼全面制定并推行研發項目制,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2010年至2013年,包鋼累計生產新產品705個品種、618萬噸,獲國家專利226項,刷新歷史紀錄。與此同時,包鋼承擔國家“863”、“973”以及國家科技部重點支撐計劃等多項研究課題,神舟系列運載火箭、嫦娥三號探測器、“玉兔”號月球車等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憑借包鋼科研人員成功研制的稀土永磁器件,成功發射并準確抵達指定地點。
2014年,包鋼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兩制”,充分發揮科研在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支撐作用,努力為國家鋼鐵、稀土等多領域技術創新做出重要貢獻。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發展的新形勢下,包鋼科技戰線必將抓住新的歷史機遇,激發新的生命活力,推動包鋼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披荊遠行。
白云鄂博,蒙古語意為“富饒的神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地質學家的探礦錘觸及這條礦脈,礦物儲量之多、種類之豐震驚海內外。然而,在顯微鏡和分析儀器下,白云鄂博礦顯現出鐵品位較低、礦質結構異常復雜等特性,被一位英國專家當即斷言——“這根本不是能選的礦石!”
如今,俯瞰包頭北部大草原,西北方向的無盡綠野間,幾枚形似指紋的圓形凹陷,正是白云鄂博礦區碩大的礦坑。從山崗到洼地,包鋼人用智慧的雙手書寫破解“白云鄂博礦難選難冶”世界性難題的傳奇,使國家寶藏散發華彩。在礦石與爐火的激烈碰撞中,誕生一部火紅跌宕的包鋼科技史。
1959年,包鋼1號高爐鐵水奔涌,結束了內蒙古大草原不產寸鐵的歷史。當人們還在歡欣雀躍中沉浸,“三口一瘤”重大難題就成為草原鋼鐵工業發展的羈絆。白云鄂博礦的特殊之處,讓包鋼人嘗到了第一份甘甜與苦澀,世界上沒有一個鋼鐵企業有同類經驗可供包鋼借鑒。此時此刻,包鋼第一代科技工作者毅然決然地扛起了獨立攻關“三口一瘤”的旗幟,潛心研究出“貫流式風口”新發明,新型風口、渣口及適應包鋼冶煉條件的無水炮泥自行研制成功,困擾包鋼高爐冶煉的難題宣告破解。
1965年4月6日,《人民日報》以整版篇幅報道的一項成果引發中國鋼鐵工業巨大反響——包鋼焦煤配比攻關取得重大進展。通過連續不斷的科學試煉,包鋼科技人員將多種煤型配加,達到了降低焦炭成本、提高焦炭質量的良好效果,國家及業界予以高度評價。
在風雨中歷練,鍛造可承風雨的鋼筋鐵骨。經歷“文革”十年浩劫后的1978年,包鋼科技人員帶著9項科研成果登上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的領獎臺,博得“滿堂彩”,包鋼和旗下13個二級單位被同時授予全國科學大會獎狀。十年磨一劍,1988年,包鋼絮凝選礦工藝攻關取得突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上世紀九十年代,包鋼迎來了科技高速發展的嶄新時代。以鋼鐵、稀土兩大產業相繼建立國家級技術中心為標志,包鋼初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進步體系,科技創新進程顯著加快。
這一時期,包鋼與長沙礦院共同開展的“弱磁—強磁—浮選”工藝試驗,獲冶金部科技成果特等獎,入選全國十大科技成果;包鋼白云鄂博鐵礦使用1000萬噸級國產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取得顯著成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CSP高效化生產技術及高性能鋼帶研究與開發”和“高速鐵路鋼軌生產技術的集成創新和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稀土產業200多項科研成果和產品分別獲得國家專利優秀獎、國家“863”計劃二等獎及國家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等獎項。包鋼科技迅猛發展培育出累累果實。
與此同時,包鋼實現了技術引進到輸出的飛躍:CSP生產線被德國西馬克公司確定為全球樣板工廠和亞洲第一家技術培訓基地,實現對馬來西亞美嘉鋼廠等國內外企業的技術輸出。包鋼還分別對哈薩克斯坦、美國輸出無縫管生產技術和高爐爐頂技術。2007年,包鋼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企業,入選首屆“中國科技名牌500強企業”名單。包鋼的科技進步也在這一時期從單純自主攻關步入“引進細化吸收再創新”的更高層次。科技支撐力越發凸顯,推動時間指針與包鋼發展跨入新時代。
2010年起,包鋼開始步入科學發展階段,以技術中心、稀土院、礦研院三大企業科研機構為依托,包鋼科技創新實力持續壯大。投資約3.5億元,使包鋼科研核心基地——技術中心硬件水平達到全國一流,“稀土鋼產品研發中試技術平臺”建設基本完成,包鋼難造塊鐵礦資源制備優質煉鐵爐料的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包鋼全面制定并推行研發項目制,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2010年至2013年,包鋼累計生產新產品705個品種、618萬噸,獲國家專利226項,刷新歷史紀錄。與此同時,包鋼承擔國家“863”、“973”以及國家科技部重點支撐計劃等多項研究課題,神舟系列運載火箭、嫦娥三號探測器、“玉兔”號月球車等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憑借包鋼科研人員成功研制的稀土永磁器件,成功發射并準確抵達指定地點。
2014年,包鋼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兩制”,充分發揮科研在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支撐作用,努力為國家鋼鐵、稀土等多領域技術創新做出重要貢獻。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發展的新形勢下,包鋼科技戰線必將抓住新的歷史機遇,激發新的生命活力,推動包鋼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披荊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