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螺紋鋼每斤1.51元,線材每斤1.41元……好好的鋼材卻只賣出白菜價,讓不少人質疑鋼鐵業也淪為了夕陽產業。
鋼材價格“跌跌不休”,表面看來是需求與產能之間量的矛盾。國內產業下游增速放緩,國際市場復蘇乏力,對以規模取勝的“世界工廠”影響自然深重。更何況過剩產能就抵得上美日總產能的中國鋼鐵業,似乎難有回旋余地。
可是,在中國鋼材賣出“白菜價”的時候,我們每年依然要用“白金價”進口大量國外鋼材。可見,鋼鐵業藏著真金白銀的市場空白不少,“白菜價窘境”說到底還是結構的問題,是質的問題。
產業結構不合理。賣不出高價的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自然只會打也只能打“價格戰”。螺紋鋼、線材這些無技術含量的低等“白菜貨”本就匹配白菜價,憑啥抱怨要求賣出“白金價”?
產品類型不完善。高速列車軸承、核電站用不銹耐熱鋼管……這些高精尖產品,企業即便想用高價采購國貨都采購不到,只能依賴進口。能賣出高價的產品生產不了,又如何掌握定價權、議價權?
產品質量不穩定。織高檔絲襪的鋼針、高檔手表的齒輪……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國產鋼材質量穩定性、壽命周期都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做得了單個“展品”卻做不了批量“產品”,怎能不看著特種鋼材的到岸價比離岸價高出至少三成而干著急?
其實,這些年陷入“白菜價窘境”的基礎工業又何止鋼鐵。水泥、玻璃、紡織、多晶硅……這些頭頂規模“世界第一”桂冠的行業,都在遭遇“白菜價窘境”這樣的結構調整陣痛。
歸根結底,“白菜價窘境”反映的是產業與市場需求變化之間的脫節。“白菜貨”適應了過去幾十年我國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海量需求,適應了從短缺經濟向總量平衡的階段性需求,卻難以滿足近幾年我國制造業向專業化、精品化、差異化轉型升級的高新需求。隨著前期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與生態環保約束的逐步升級,企業自然感到僅憑大投資、大廠房,靠“白菜貨”輕松掙快錢的日子漸行漸遠。換言之,不是鋼鐵業、紡織業淪為了夕陽產業,而是“白菜貨”漸漸成為了“夕陽產品”。
這世上本就沒有夕陽產業,任何行業都有賺大錢的企業。這些企業必是抓住了市場新變化,挖掘了市場新需求,開發了那些滿足舊常態、貪戀慣性的企業不敢做、懶得做或做不好的新產品。像奧地利鑄鐵業、意大利制革業都存在許多體量未必大但利潤豐厚的百年企業,靠的就是“招招鮮”吃遍天。我們的基礎工業,需要彌補的市場空白還有很多,需要追趕的技術差距還很大,這些現實的挑戰其實都是絕處逢生的新機遇,大可不必過分悲觀。更重要的是,作為產業鏈的前端,基礎工業以新需求籌劃新結構,不僅有利于行業本身的生存發展,也決定著中國制造業,特別是高端裝備制造業能否真正崛起,擺脫“世界低端制造工廠”的尷尬處境。
最后還是奉勸鋼鐵大佬們一句,當咱賣的是“白菜貨”時,與其抱怨只能賣出“白菜價”,不如趕緊回家換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