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過度融資,銀行過度授信,企業高杠桿經營—正如本報今日頭版報道《佛山鋼貿風險啟示錄》所及,這些已是多方都認同的佛山鋼貿癥結所在。對此,很多人都關心一個問題:佛山鋼貿究竟過度融資了多少?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收集數據并就此請教多名銀行風控部門人士,嘗試從兩個峰值進行推算,以供行業參考。
首先是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這是佛山鋼貿市場銷售的一個峰值。從行業數據監測來看,佛山鋼材年銷售量可達3000萬噸,以熱板為參考,當期價格約為每噸5000元,則粗算年銷售額為1500億元。
觀察鋼貿行業運營有三個平均指標,分別是配套資金、負債水平和周轉次數。一般而言,鋼貿商需要“購銷存”(在途、工地、庫存)三套資金,如果以較為健康的負債水平50%來計,再以2010年行業平均資金8次周轉次數推算(即1500億元×3×50%÷8),則當年鋼貿市場正常的資金需求約為280億元。
從放貸水平來看,2010年佛山鋼貿銀行融資總量約為340億元,這里頭不包括民間融資。粗略計算,當年鋼貿過度融資程度還算溫和,但也已經有幾十億資金“泡沫”待擠。
然而“泡沫”并沒有及時被擠破,相反越吹越大—2009年、2010年鋼貿行業的鼎盛致使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鋼貿商的“胃口”也越來越大;銀行嘗到甜頭,在該行業業務量大、全產品計價綜合收益高,“傍”了鋼貿的分支行指標完成快、費用提得多,業務個人獎金也高,這致使對鋼貿的授信變成了一場銀企共享的饕餮盛宴。
終于在2012年末,佛山鋼貿的融資總額達到了峰值:750億元,即兩年時間翻了超一倍,其中敞口高達560億元。可是當年,佛山鋼貿的銷售總量實際上還出現了下降,業內估算的數據是年銷售額已經回落到2000萬噸,而鋼材的價格保守估計也打了八折(2012年熱板價格不足3800元/噸)。
“當鋼材銷售剛開始遇冷,周轉次數減少的時候,實際上鋼貿商是更需要資金支持的,因此銀行應該在那個時候保持信貸總量,但接下來,鋼貿市場理論上就不要那么多貸款了。”某銀行佛山分行分管授信的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
上述對比顯現了嚴峻的形勢:在2012年,鋼貿主業需求資金總量已經下滑,可是融資總量卻還在節節攀升。游離了主業的資金,終究釀下了禍根。
在另一個層面,銀行在提供授信的時候,判斷也已經脫離了實際。一名大行廣東省分行(轄管佛山二級分行)管理層人士表示,對抵、質押和互、聯保模式的重度路徑依賴,讓分支機構有底氣向上申請貸款。
“有抵押物為什么不敢放?有個(商會)副會長級的人物都簽了擔保,還有什么好擔心的?我們當時就是這么想的。”某股份制銀行佛山分行人士說,2011年之前,貸款質量一直很高,去總行匯報都是樂觀自信的,要求更多的額度和審批權限,還覺得上級行的憂慮是多此一舉。
而再往深推一層,那么多銀行沒能“見好就收”適時“逃頂”,顯然不是個別分行長或業務經理的判斷失誤,而是機制值得反思。“上頭每年下達考核指標都是在前一年的基數上乘以一個權重,比如130%,經濟上行這樣就罷了,經濟下行也這樣。”上述分管授信人士說。
利潤的當期性,障目了風險的滯后性。一味靠規模擴張追求利潤,是條不歸路。
在長三角的鋼貿反思中,江蘇銀監局無錫銀監分局局長戴玉明曾撰文指出:“鋼貿商本能的投機意愿與商業銀行天然的信貸擴張沖動一拍即合,在信貸資金助推下,鋼貿信貸泡沫逐步產生并不斷膨脹,于2011年達到頂峰。”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這句經典電影臺詞,本報記者在這趟佛山調查采訪中,不斷耳聞。(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