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保殼賣“親子”,今年保殼靠“裁員”,陷入巨虧泥潭的山東鋼鐵正處于嚴重的危機之中。
山東鋼鐵剛剛發布的三季報顯示,今年1-9月,山東鋼鐵實現營業收入402.5億元,同比下滑23.37%;同期公司凈利潤虧損9.91億元,與去年同期虧損1.2億相比大幅增虧。在A股33家上市鋼企中,與重慶鋼鐵、八一鋼鐵一并成為虧損前三的企業,同時公司也領虧158家山東系上市公司。
11月5日,一則關于山東鋼鐵集團將裁員萬人的報道在市場瘋傳。“盡管這幾天山東鋼鐵不斷解釋與澄清,但巨虧9億的財報加之慘不忍睹的股價已經表明企業狀況確實陷入泥潭。”銳財經行業分析師劉江遠11月7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年內扭虧無望
實際上,對于山東鋼鐵來說,接下來面臨的困難還要大得多。
公告顯示,1-9月份,山東鋼鐵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7.07億元,而去年同期為14.68億元,同比減少148.18%。在資金面緊張程度加劇的情況下,山東鋼鐵不得不通過多種途徑緩解資金壓力。
10月31日晚間,自10月27日起停牌籌劃重大事項的山東鋼鐵發布進展公告稱,公司正積極籌劃并推進定向增發事項。目前,該事項正由相關中介機構進行咨詢、論證等工作,且尚需通過相關審議批準程序,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除了定向增發,今年8月末,公司發布公告稱,其與濟鋼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具體交易為,山東鋼鐵將旗下濟南分公司的部分設備在形式上出售給該公司,然后由濟南分公司租回使用,以便回收租金。
過去3年中,山東鋼鐵一直在巨虧中徘徊。在2012年,當年宏觀經濟放緩、行業產能過剩影響顯現、鋼價遭遇跳水行情,在此情況下,山東鋼鐵巨虧38億元。
為了避免連虧,遭遇ST的厄運,山東鋼鐵進行了一系列挽救措施。2013年1月起,山東鋼鐵將一條寬厚板生產線轉租給濟鋼集團以提升經營效益。當年4月開始,公司調整了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從而在賬面增加了凈利潤5.45億元;四季度,山東鋼鐵又出售了旗下濟鋼國貿和萊鋼國貿的部分股權,最終在年內得以扭虧。
但好景不長,今年以來,鋼鐵業嚴峻形勢更勝去年,該公司1-3季度分別虧損1.94億、4.2億、3.7億,年內扭虧無望。
由于長期業績表現不好,山東鋼鐵股價多年來一直陰跌,截至10月24日停牌前收盤價為1.92元,為滬深兩市為數不多的“1元股”。
“在缺乏品種優勢的情況下,其業績實質性恢復依賴行業需求回暖。”劉江遠分析道。
生死存亡保衛戰
作為山東鋼鐵的母公司,山東鋼鐵集團并不認同此前媒體報道的裁員1萬人的說法。
山東鋼鐵集團黨群工作部一位負責人通過當地媒體稱,“我們計劃在未來3年內,對1萬人進行分流安置。”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3年裁員1萬人”的說法很可笑,“還沒聽說我們這樣的企業因為這個裁員的,國企的人被辭退了,會有說法。”
作為山東省國資委旗下第一大國有企業,由濟南鋼鐵和萊蕪鋼鐵合并而來的山東鋼鐵集團,目前年鋼鐵產能超過2000萬噸,員工人數達8萬之多。
上述負責人表示,將被分流的這1萬名員工均是鋼鐵主業的從業者,未來山鋼集團將重點發展五大板塊,包括鋼鐵、礦業、金融、貿易物流和房地產,除鋼鐵主業外其他四大業務板塊都要承接鋼鐵主業的員工分流。“我們的主業確實有困難,所以才要進行分流安置。”
不過,在一位不想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上述人士的說法透露出的更多是“并沒有直面問題”。
上述人士舉例說,相比山東鋼鐵的持續虧損,同處山東的日照鋼鐵1-8月實現盈利10.1億元。
“國有鋼鐵企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人員冗余,這導致人均鋼鐵產能較低,人力成本畸高。”卓創資訊鋼鐵行業分析師劉新偉分析,山東鋼鐵集團粗鋼產能為2279萬噸,養著八萬多名員工,山東省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日照鋼鐵集團產能為1267萬噸,員工人數尚不足兩萬人。
實際上,山東鋼鐵集團不僅主營業務虧損,鋼鐵業務之外還有41家下屬企業處于虧損狀態。根據大公國際對山鋼集團的評級報告,2011年到2013年,該集團資產負債率一路上升,由72.45%升至79.46%,超過鋼鐵業70%左右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2011年-2012年,山東鋼鐵集團公司經營性凈現金流由49.39億元減少至15.46億元,2013年的經營性凈現金流變為-42.94億元,集團資金面可謂捉襟見肘。
10月29日,山東省紀委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省委第一巡視組向山東鋼鐵集團反饋的巡視情況,其中指出,山鋼集團在重大事項的決策上屢有失誤。
據公開報道,山東省國資委主任譚成義9月曾到山鋼集團調研,他強調,山鋼首先要提高認識,把減虧扭虧提升到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打響生死存亡保衛戰。
“人工成本降不下來,山鋼的前景就出問題。”山東鋼鐵集團董事長任浩在9月份的一次集團會議中表示,山東鋼鐵集團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考驗期。他要求公司研究一切辦法促進主業減員,“是改革改出去,還是終止合同,待職工退休后再退到企業,各種辦法都可以研究。也可研究向合適的民營企業輸出勞務用工,這部分職工達到退休年齡時可回來辦理退休手續”。
不過,業內人士并不看好山東鋼鐵集團的多元化戰略。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之前東北的鞍鋼,也曾將工人向非鋼產業輸送和流轉,但最后的效果依然不好。”冶金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認為,鋼廠主業不行,向非鋼產業發展未必就是出路。
在劉海民看來,部分鋼鐵企業一直從事重工業,向不搭邊的非鋼產業轉型,盲目投資風險更大。“比如地產、金融,如果此前并未涉足這個領域,缺乏相應的資源和經驗,憑什么取得競爭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