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擺在武鋼集團鄂鋼能動廠干部職工面前:人力資源匱乏已成為制約該廠安全運行的“瓶頸”。要想適應公司發展的節奏,必須破解這一難題。
從今年4月份開始,該廠按照鄂鋼公司人力資源優化推行方案要求,以動力和供電兩個車間為試點,眼睛向內,探索人力資源配置新模式,為破解難題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整合崗位 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每天一上班,能動廠動力車間檢修站管工老鄧總要主動問站長王斌:“今天有什么工作要干?”
很難想象,幾個月前,老鄧是一位一直要求內退的員工,那時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活干得真沒勁!”
轉機出現在5月份。能動廠本著精干、節約、合理利用人力資源的原則,對一些崗位操作簡單、職責相近的崗位進行合理組合,以作業區的需求,配置相應的人員,避免出現職責重疊、人力資源浪費的現象。
動力車間檢修崗位有電工、鉗工、管道工3個班,因退休、辭職、內退等原因,該車間檢修崗位人員今年又減少了8人,老鄧所在的管道班專業管道工僅剩下2人。每次檢修時,老鄧工作任務繁重,有些吃不消,因此就有了內退的念頭。
在能動廠的支持下,動力車間破除以工種分班組的傳統慣例,全面實施大工種作業,將原先車間電工、鉗工、管道工3個班組合并成為一個檢修站。在進行設備巡檢和檢修時,以設備涉及工種人員為主,其他工種人員必須配合作業,共同完成工作任務,徹底改變了原先班組之間、工種之間的人員工作量、勞動強度不均現象。
而供電車間原有電纜班、外線班、維修班、路燈班,4個檢修保供班組人員都很緊張,日常工作安排就很緊湊,一遇檢修作業各班組人員工作任務更是繁重。針對這種情況,能動廠將以上4個班組整合,成立供電車間檢修站,將過去的單打獨斗變成了現在的全員協作,發揮了人力資源優勢,保證了設備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激勵機制 激發人力資源潛能
今年初以來,能動廠鼓勵職工一專多能,多干活多得薪酬,讓崗位職工因人員減少而多承擔的工作量得到應有的報酬:建立多工種崗位補貼機制,以物質激勵,引導職工主動提升勞動技能;以工作績效考核為依據進行薪酬分配,使職工普遍感到公平,從而增加其對工作的滿意度。
同時,該廠建立了人力資源雙選和適量淘汰機制。在關鍵崗位和技術性較強的工種中試行聘任制,形成崗位可競爭、人人可參與的競爭局面,讓混日子的職工混不下去,讓有技術、有能力的職工多拿錢,讓不能勝任本崗位的職工淘汰出局。
據了解,在動力車間實行人力資源優化1個月后,老鄧不僅收回了內退申請,還成為了班組骨干。他告訴筆者:“自從成立檢修站,實行大工種作業后,有活大家一起干,工作起來舒心了,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哪個還愿意走呢?”
有益探索 引發連鎖效應
10月29日,電力車間管工周國波每檢查完一段線路,就用油臘筆在近旁的電線桿上寫上“V”符號,遇到線路和設備有問題,就拿起手機拍照,并把照片及時發給站長占學良。“留痕有利于提高大家責任心,留影便于及時處理隱患和故障。”他說。這些都是能動廠開展人力資源配置優化工作帶來的新變化。而這種變化,已經體現在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電力檢修站實行劃片巡檢,在檢修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處理;動力檢修站采取主、副班輪流制,點檢與維修形成互為監督的工作機制,使設備點檢水平和檢修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人員的集中也使檢修的技術力量得到了集中,并出現職工們一起學習鉆研技術的新局面。其中,供電車間電氣試驗站技術人員不足,專家張軍民牽頭,帶領供電車間青年知識分子成立創效工作室。創效工作室成員在完成本職工作外,協助電氣試驗站開展好電氣試驗工作,很好地解決了檢修時人員短缺的問題。動力檢修站站長王斌在站內實行主、副班輪流工作制。即主班負責設備檢修,副班負責日常點巡檢,副班發現問題,主班解決,兩班職責一天一更換。據統計,今年初以來,檢修站設備作業率和完好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