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李忠寶
“這張照片是寶鋼集團湛江鋼鐵打下的第一根試驗樁時的場景,這張是開工儀式的畫面……”日前,寶鋼湛江鋼鐵工程管理部員工王金鑫在工作之余,對筆者講述了他用鏡頭記錄下的這些有意義的場景。他說自己時常會翻看這些照片,他覺得,東海島的變化、“夢工廠”的建設也見證了自己的成長。
體驗變化
2009年8月20日,畢業于武漢科技大學工程管理專業的王金鑫在上海完成為期一個月的集中培訓后,與其他6名小伙伴來到了湛江。從繁華的上海,來到滿是泥沙、一片荒蕪的東海島,在經歷最初的興奮、好奇之后,不免心中有些失落。但隨著工程建設進程的加快和對湛江鋼鐵的深入了解,王金鑫的心理發生了改變。
愛好攝影的王金鑫用第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部相機,只要去施工現場,他都會帶著相機,用鏡頭記錄下東海島的變化。“這條道路原來是很窄的機耕路,這條排水渠原來是一條小河溝,這里原來是一座小山包……”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幾年前的一片荒地,幾年后就是林立的廠房、寬闊的廠區道路,我是這變化的見證者,我拍的照片也許會成為湛江鋼鐵的珍貴史料呢。”在王金鑫的電腦里,儲存了自己拍的照片以及從湛江市相關部門收集的航拍圖,總計幾千張。
因為王金鑫是較早到東海島的員工之一,加上他對湛江鋼鐵廠區和建設情況較為熟悉,所以他還有個兼職工作———講解員。至今,他已經為前來湛江鋼鐵參觀的團隊講解20多次。
承擔責任
在師傅的教導下,王金鑫邊學習邊參與到工作中。剛開始,他負責工管部的文書工作和信息管理工作。其間,他利用自己的工程管理知識,建立了現場信息管理體系并規范了部門行政公文的管理。自2010年起,他還先后負責了輔助生產、生活設施規劃,建設、施工準備規劃,以及與政府方面協調配套等與現場聯系緊密且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
輔助生產、生活設施規劃建設方面的工作涉及部門多、協調面廣、關系復雜,推動起來非常困難。對此,王金鑫摸索出一套工作方法:事先收集各方意見和需求,歸納出共同點和分歧點,然后組織各方召開溝通會,統一意見及行動方案,形成會議紀要或記錄,建立事件推進進度計劃,然后逐項落實計劃。實踐證明,這樣的方法簡單有效。
自2012年起,湛江鋼鐵進入建設施工高峰期,工管部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多,王金鑫也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開始負責合同、投資與費用管理、部門工作計劃管理、工程計劃、工程評價,以及一些風險內控、審計監察等專項工作。
湛江鋼鐵建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得很多工作沒有現成套路。由于工程任務重,人手緊張,一些事項處理只能先操作,因此在工作中缺乏系統的管理規定和細則。王金鑫通過學習各項工程事件處理方法,歸納業務流程,形成管理文件初稿,再組織內審,發布管理文件試行版,實踐驗證、完善管理流程,最終形成穩定的管理文件并發布。經過這樣的流程,在半年時間里,他牽頭完成了40份管理文件,涵蓋了工程管理和部門管理等方面的內容。
施工準備工程點多面廣,部分工程較零碎,之前也沒有系統的投資梳理和分析。為理順投資控制和合同費用管理,王金鑫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向相關部門負責人學習請教,整理和掌握各項工程的資料,全面梳理了施工準備項目和技術服務項目費用投資,形成了比較嚴密的投資概算。
施工計劃管理、施工合同與費用管理、施工評價、審計監察、風險內控和黨團工作……現在,王金鑫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滿滿的。
笑看苦累
回想剛到湛江鋼鐵時,王金鑫和幾位同事在碼頭附近的一棟臨時辦公樓里上班。進入雨季,臺風、暴雨說來就來。當時廠區基礎設施很不完善,有一次,狂風大作、暴雨突襲,王金鑫和同事被困在了辦公樓內,面對停電斷水的困境,他們仍然堅守崗位。
如今,湛江鋼鐵項目已進入建設高峰期,湛江鋼鐵每個季度都要對項目建設進行內審。上午,王金鑫早早準備好了各種資料,通過投影儀向湛江鋼鐵審計和監察人員,逐一說明要點,回答提出的問題,然后對需要改進的地方做好標記。匆匆吃過午飯,他又趕緊回到辦公室。下午,他和同事去了3個項目,落實內審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對于這樣的工作節奏,王金鑫覺得:“與老一輩寶鋼人相比,已經幸福多了,比初到湛江鋼鐵時也好了很多。”
轉眼間,來到東海島已經5年了,偶爾他也會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如今,他早已褪去青澀,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年輕骨干。回憶起這些難忘的經歷,王金鑫覺得這是人生難得的財富,可以讓自己更好更快地適應湛江鋼鐵日新月異變化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