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的轉型升級是向用鋼高強化、用鋼減量化發展,主要的技術路線之一就是發展電爐鋼;此外,從節能環保角度出發,發展電爐鋼將有效節約大量的資源、能源,全國工商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名譽會長趙喜子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廢鋼鐵、冶金渣統計信息工作會議暨廢鋼鐵加工準入企業統計信息網絡管理培訓”上指出。
產能過剩,主營業務利潤率低無疑是當前鋼鐵行業的特征。中鋼協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重點統計鋼鐵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僅為0.71%。近兩年,鋼鐵行業在盈虧邊緣徘徊。
中國鋼鐵行業已經走過了三個冬天,但這還不是嚴冬,趙喜子表示,真正的嚴冬將從明后年才開始。同時,產能過剩的情況也將愈發嚴重。
結合多個發達的鋼鐵強國的發展軌跡來看,當人均產鋼達到600公斤左右后,這個國家的鋼鐵產量便接近峰值。趙喜子認為,我國已經處于鋼鐵產量的峰值平臺,2017-2018年鋼鐵產量的峰值或將來臨,這也標志著鋼鐵產量不會再出現大規模的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鋼鐵生產企業只講規模、只講產量,不講質量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趙喜子認為,鋼企的未來之路就是轉型升級,向用鋼高強化、用鋼減量化發展,主要的技術路線之一就是發展電爐鋼。
據其介紹,目前我國電爐煉鋼一年的量在6、7千萬噸,占全年總產量不足10%的比例,較最高占比達到80%的國家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即使距離鋼鐵大國中占比較低的日本(30%)也有相當一部分距離。
趙喜子認為,無論是從轉型升級的角度,還是現下市場關注的節能環保的角度大力發展電爐鋼都具有較高的戰略性意義。
據其測算,若將電爐鋼的占比從不足10%逐漸提升至30%,每年可以減少進口精粉礦4億噸,同時可以有效減少三廢排放。
但值得注意的是,電爐煉鋼的主要原料為廢鋼,而常規流程煉鋼的主要原料為鐵礦石。今年以來,鋼企盈利情況略有好轉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鐵礦石價格的跌幅大于鋼材價格的跌幅。如此一來,便也讓國內鋼企更愿意選擇鐵礦石。
趙喜子表示,如果政府可以落實相關政策,降低電爐煉鋼成本,鼓勵走大力發展電爐鋼的道路,從當前不足10%的占比上升至30%是必然的趨勢。同時,這也將為用鋼高強化、用鋼減量化掃清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