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舉國上下的期盼中,在全球注視的目光中,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閉幕。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次會議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任務,并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我國的改革開放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鋼鐵工業既是參與者,又是見證者。從1978年粗鋼產量為3178萬噸,到1996年突破1億噸,再到穩坐全球粗鋼產量“頭把交椅”,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鋼鐵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鋼鐵工業也逐步積累了諸多矛盾和問題,包括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不高、發展方式粗放、環保壓力巨大、盈利困難、競爭力不強,等等,亟待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
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鋼鐵工業要如何踩準改革“節拍”,做好轉型升級的大文章?
外部改革已“鳴槍”鋼鐵轉型升級積聚“正能量”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來看,這些措施為鋼鐵工業轉型升級輸入了強大的“正能量”。
第一,“兩只手”各司其職、協同發力,化解鋼鐵產能過剩更有“勁兒”。
目前,我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產能過剩。化解鋼鐵產能過剩,需要政府、市場“兩只手”不缺位、不越位、都到位,各司其職、協同發力。因此,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分工和“角色”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發揮基礎性作用”到“發揮決定性作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化解鋼鐵產能過剩中將更有力量。同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也就是說,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從重“事前審批”向重“事后監管”轉變;更加注重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針對性、先導性,以彌補市場調控的盲目性、滯后性;從過度干預市場向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建立行業市場準入、做好社會保障等方面轉變。
第二,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為根治鋼鐵市場無序競爭添“盼頭兒”。
一直以來,不公平、無序的鋼鐵市場競爭環境備受詬病,也讓鋼鐵企業叫苦不迭。雖然行業多次呼吁企業杜絕低價銷售、銷售不開票等嚴重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的行為,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這讓鋼鐵企業對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的期待有了“盼頭兒”。
第三,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給各種所有制鋼鐵企業健康發展吃了“定心丸”。
保證各種所有制企業在扶持政策、投融資等方面具有平等的地位,是激發企業活力的重要一環。十八屆三中全會除了再次明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之外,還明確提出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這不僅包括對國有產權的保護,也包括對私有產權的保護,給各種所有制鋼鐵企業健康發展吃了一顆“定心丸”。
第四,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鋼鐵行業推進綠色轉型“不容商量”。
推動綠色轉型、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鋼鐵行業最關注的一個話題。然而,仍有一些鋼鐵企業心存僥幸,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環保成本社會化,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的論述,再次給這些企業敲響了“警鐘”:“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毋庸置疑,環保是化解鋼鐵產能過剩、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鋼鐵企業推進綠色轉型是必然選擇,“不容商量”。
第五,“引進來”、“走出去”更好地結合,鋼鐵行業配置全球資源將更加開放。
無論是構建資源保障體系還是化解鋼鐵產能過剩,鋼鐵行業全球化布局已是大勢所趨。十八屆三中全會也為此提供了更多的支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要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對此,我國鋼鐵工業應該更加積極地“引進來”、“走出去”,用更加寬泛的國際視野規劃未來的發展,不斷增強配置國際資源的能力和效率,倒逼自身改革的推進。
內部改革須“提速”全面對接市場提升競爭力
近年來,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我國鋼鐵企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但是,與瞬息萬變的市場相比,鋼鐵企業改革的步伐還須進一步加快,力度還須進一步加大,領域還須進一步拓展。總之,鋼鐵企業內部改革須全面“提速”,以全面對接市場,分享改革的“紅利”。
首先,觀念變革,切實轉變發展方式。觀念變革是鋼鐵企業深化改革的先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已經一去不復返。鋼鐵行業必須認清形勢,變革觀念,讓轉變發展方式真正成為自覺行為,立足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轉型發展之路,實現從數量型到質量型、從擴張型到效益型的轉變。
其次,創新驅動,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創新是鋼鐵企業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鋼鐵企業目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通過改革創新的思路加以解決。鋼鐵企業要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不斷拓展產品應用領域,獲得新的市場空間;要不斷推進管理創新,全方位地加強基礎管理,優化管理模式,為企業的計劃、生產、技術、設備、質量、安全、人力資源、財務成本等各項專業管理提供堅實基礎;要從傳統制造向服務制造邁進,不斷推動商業模式創新。
再其次,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市場競爭力。鋼鐵企業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治理結構為目標,提升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要研究推進新形勢下的“三項制度”改革,提高企業運行效率,不斷滿足市場提出的新要求;要不斷推動采購模式、生產組織模式、營銷模式、服務模式改革,增強市場競爭力。
最后,統籌協調,處理好改革與穩定的關系。改革是深層次的利益調整,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處理好改革與企業穩定的關系。一方面,要建立改革發展成果與員工共享的機制體制;另一方面,通過培訓再就業、其他產業承接、鼓勵創業等途徑,妥善安置下崗員工。
“人間正道是滄桑”。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國鋼鐵行業攻堅克難的唯一出路和重要法寶,也是助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的鋼鐵“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