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行年報披露的密集展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更為關注。這份關注甚至是擔憂不僅來源于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雙升的態勢,更是來源于不良資產重災區向內陸地區延伸的趨勢。
根據銀監會數據,浙江地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在2012年和2013年均位居全國第一。然而,從銀行2014年年報中不難看出,東部不良貸款增長勢頭已經趨緩,而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規模正在擴大。中國銀行2013年在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余額僅為43.33億元,還不及2014年的一半。
“東方不亮,西方也不亮”
與2013年喜憂參半的情形不同,2014年銀行業的年報中不良貸款這一項指標“全線失守”,多家銀行不良貸款率破“1%”。
今年年初,銀監會已經披露相關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為8426億元,較2014年年初增加2505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25%,較去年年初上升0.25個百分點。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1.96萬億元,較去年年初增加2812億元;撥備覆蓋率為232.06%,較去年年初下降50.64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2.90%,較去年年初上升0.07個百分點。
雖然數據早已出爐,但行業性的資產質量承壓仍讓人憂心。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13%,比2013年年末上升0.19個百分點;中國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8%,比2013年年末上升0.22個百分點;建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9%,比2013年年末上升0.20個百分點;交通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25%,比2013年年末上升0.20個百分點;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4%,比2013年年末上升了0.32個百分點。
與國有大行情況類似,股份制銀行的數據也并不樂觀。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284.54億元、279.17億元、215.85億元、105.01億元,分別較年初上升了84.88億元、95.85億元、85.24億元、29.60億元,不良貸款率也分別上升至1.30%、1.11%、1.06%、1.02%。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不僅是數據上的變化,從不良貸款分布的版圖上,也不再是西部好于東部,而是“東方不亮,西方也不亮”,此前資產質量相對較好的省份,去年也出現了諸多問題。
以四大行為例,四家銀行去年在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規模合計達742.19億元。2014年年末,工商銀行去年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62.0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20%,較2013年年末增長0.11個百分點;而西部地區在2013年年末時,在該行不良貸款余額區域中僅排在第五位,但在2014年,該地區不良貸款余額已近乎翻倍,規模在所有地區中排行第三,不良貸款率1.04%,比2013年年末增長0.38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在長江三角洲的不良貸款情況有好轉趨勢,雖然不良貸款率2.09%仍然居所有地區首位,但相對2013年年末的2.29%,仍有改觀。然而在西部地區,其不良貸款規模130.39億元,較2013年年末的72.21億元,亦近乎翻番,不良貸款率也由0.49%升至0.79%。
農業銀行西部地區的資產質量也不容樂觀,2014年該行在西部地區不良貸款規模突破300億元,達303.32億元,不良貸款率也由2013年年末的1.23%上升至1.68%。
中國銀行2014年年報顯示,西部地區產生的不良貸款在該行比重較小,僅為10.46%,但其不良貸款率增長之迅猛不可忽略,截至2014年年末,該地區的不良貸款率高達1.23%,而2013年該數字僅為0.58%。
煤炭漩渦
去年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規模增長迅速,雖然有貸款投放增長的因素,但不良貸款率的猛增不得不讓人思考更多原因。在工行的年報中,這個問題有了部分答案。
工行認為,不良貸款增加較多的地區分別是西部地區、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而西部地區不良貸款增加主要是受煤炭價格下跌影響,部分煤炭相關企業出現貸款違約,以及其他個別企業不良貸款增加所致。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路耀華近日表示,2014年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庫存增加,價格下滑,效益下降,企業經營壓力增大。全國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萬億元,同比下降了6.7%,企業利潤只有1268.5億元,同比減少了871.9億元,降幅達46.2%。截至去年年末,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0.7%。
曾經的“煤炭金三角”,處于西部地區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和陜西榆林就占了兩席。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去年上半年,已有9個省份出現煤炭的全行業虧損,36家大型企業中有20家企業虧損、9家企業處于盈虧邊緣,全國煤炭企業虧損面超過70%。尤其在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等多個地區的煤企都存在減薪、欠薪的情況。
由上述數字不難看出,煤炭企業的寒冬正是西部地區不良貸款增加的核心原因。
銀行高管對資產質量有信心
面對高企的不良貸款,銀行高管們大多對資產質量仍抱有樂觀心態。
中行行長陳四清提出,去年已經加大化解不良貸款的力度,相信信貸風險仍屬可控水平。
工行行長易會滿認為,中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狀態,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是一個較長的結構調整過程,在這樣的大條件下,工行的不良貸款呈現溫和上升,符合資產質量的正常波動。以全球的眼光來看全球30家大銀行,剔除中國銀行業后,其他大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是3.96%,工行不良貸款率大大低于大型銀行的平均水平。
農行風險總監宋先平表示,目前已進入不良貸款壓力的“下半場”,中國經濟有望在今明兩年企穩,銀行資產的質量反映有6個月至9個月的滯后期,預計大約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有望保持相對穩定,2015年不良貸款率可能會上升,但在可控范圍內。
不過,也有銀行高管對于今年銀行的資產質量持謹慎態度。
浦發銀行行長朱玉辰認為,2015年,該行資產壓力不亞于2014年,尤其是從具體客戶上來看,壓力仍比較大。
根據銀監會數據,浙江地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在2012年和2013年均位居全國第一。然而,從銀行2014年年報中不難看出,東部不良貸款增長勢頭已經趨緩,而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規模正在擴大。中國銀行2013年在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余額僅為43.33億元,還不及2014年的一半。
“東方不亮,西方也不亮”
與2013年喜憂參半的情形不同,2014年銀行業的年報中不良貸款這一項指標“全線失守”,多家銀行不良貸款率破“1%”。
今年年初,銀監會已經披露相關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為8426億元,較2014年年初增加2505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25%,較去年年初上升0.25個百分點。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1.96萬億元,較去年年初增加2812億元;撥備覆蓋率為232.06%,較去年年初下降50.64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2.90%,較去年年初上升0.07個百分點。
雖然數據早已出爐,但行業性的資產質量承壓仍讓人憂心。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13%,比2013年年末上升0.19個百分點;中國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8%,比2013年年末上升0.22個百分點;建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9%,比2013年年末上升0.20個百分點;交通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25%,比2013年年末上升0.20個百分點;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4%,比2013年年末上升了0.32個百分點。
與國有大行情況類似,股份制銀行的數據也并不樂觀。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284.54億元、279.17億元、215.85億元、105.01億元,分別較年初上升了84.88億元、95.85億元、85.24億元、29.60億元,不良貸款率也分別上升至1.30%、1.11%、1.06%、1.02%。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不僅是數據上的變化,從不良貸款分布的版圖上,也不再是西部好于東部,而是“東方不亮,西方也不亮”,此前資產質量相對較好的省份,去年也出現了諸多問題。
以四大行為例,四家銀行去年在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規模合計達742.19億元。2014年年末,工商銀行去年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62.0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20%,較2013年年末增長0.11個百分點;而西部地區在2013年年末時,在該行不良貸款余額區域中僅排在第五位,但在2014年,該地區不良貸款余額已近乎翻倍,規模在所有地區中排行第三,不良貸款率1.04%,比2013年年末增長0.38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在長江三角洲的不良貸款情況有好轉趨勢,雖然不良貸款率2.09%仍然居所有地區首位,但相對2013年年末的2.29%,仍有改觀。然而在西部地區,其不良貸款規模130.39億元,較2013年年末的72.21億元,亦近乎翻番,不良貸款率也由0.49%升至0.79%。
農業銀行西部地區的資產質量也不容樂觀,2014年該行在西部地區不良貸款規模突破300億元,達303.32億元,不良貸款率也由2013年年末的1.23%上升至1.68%。
中國銀行2014年年報顯示,西部地區產生的不良貸款在該行比重較小,僅為10.46%,但其不良貸款率增長之迅猛不可忽略,截至2014年年末,該地區的不良貸款率高達1.23%,而2013年該數字僅為0.58%。
煤炭漩渦
去年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規模增長迅速,雖然有貸款投放增長的因素,但不良貸款率的猛增不得不讓人思考更多原因。在工行的年報中,這個問題有了部分答案。
工行認為,不良貸款增加較多的地區分別是西部地區、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而西部地區不良貸款增加主要是受煤炭價格下跌影響,部分煤炭相關企業出現貸款違約,以及其他個別企業不良貸款增加所致。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路耀華近日表示,2014年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庫存增加,價格下滑,效益下降,企業經營壓力增大。全國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萬億元,同比下降了6.7%,企業利潤只有1268.5億元,同比減少了871.9億元,降幅達46.2%。截至去年年末,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0.7%。
曾經的“煤炭金三角”,處于西部地區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和陜西榆林就占了兩席。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去年上半年,已有9個省份出現煤炭的全行業虧損,36家大型企業中有20家企業虧損、9家企業處于盈虧邊緣,全國煤炭企業虧損面超過70%。尤其在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等多個地區的煤企都存在減薪、欠薪的情況。
由上述數字不難看出,煤炭企業的寒冬正是西部地區不良貸款增加的核心原因。
銀行高管對資產質量有信心
面對高企的不良貸款,銀行高管們大多對資產質量仍抱有樂觀心態。
中行行長陳四清提出,去年已經加大化解不良貸款的力度,相信信貸風險仍屬可控水平。
工行行長易會滿認為,中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狀態,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是一個較長的結構調整過程,在這樣的大條件下,工行的不良貸款呈現溫和上升,符合資產質量的正常波動。以全球的眼光來看全球30家大銀行,剔除中國銀行業后,其他大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是3.96%,工行不良貸款率大大低于大型銀行的平均水平。
農行風險總監宋先平表示,目前已進入不良貸款壓力的“下半場”,中國經濟有望在今明兩年企穩,銀行資產的質量反映有6個月至9個月的滯后期,預計大約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有望保持相對穩定,2015年不良貸款率可能會上升,但在可控范圍內。
不過,也有銀行高管對于今年銀行的資產質量持謹慎態度。
浦發銀行行長朱玉辰認為,2015年,該行資產壓力不亞于2014年,尤其是從具體客戶上來看,壓力仍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