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生產惠及民生
濟鋼發揮“余熱”溫暖社會
還是暖氣好啊,又暖和又干凈,以后再也不用生煤爐子過冬了!”11月8日,郭店小區的孫老漢倚在暖氣片上高興得合不攏嘴。當日,濟南東部郭店片區近30萬平米小區通上了山鋼集團濟鋼生產余熱循環水,數千戶居民告別寒冷,過上“暖冬”。
鋼鐵產量下降了,但余熱余能利用效率卻不降反增。近三年,濟鋼積極響應國家淘汰落后政策,產量削減了近300萬噸,而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向社會供暖面積卻逐年增加,截至今年累計已達230多萬平方米。
“既不燒煤,消耗新的能源,也不污染環境,完全是把鋼鐵生產流程中產生的余熱資源收集起來,高效利用。”山鋼股份濟南分公司能源動力廠廠長張永護說:“比起傳統的燃煤鍋爐,200多萬平米供熱區域,一個采暖季就節約5萬多噸標準煤。節能減排顯著,環境效益巨大。”
鋼鐵生產連續運行,不斷產生熱量,有時需要人為降溫冷卻,熱能白白流失,還造成環境污染。現在,濟鋼把能收集的熱量都利用了起來。
2011年,濟鋼首次成功回收利用沖渣水,附近70萬平米小區居民因此受益,享受到了集中供暖。2012年,濟鋼對燒結機發電汽輪機進行了低真空改造,利用汽輪機發電產生的乏汽作為供暖熱源。汽輪機乏汽要通過循環水進行凝結,循環水將熱量帶走,通過涼水塔將熱量釋放到大氣中,然后周而復始。改造之后,循環水將直接進入供暖管網,用暖氣片取代了涼水塔。這樣既實現了余熱的高效利用,又實現了循環水的降溫,并且減少了循環水通過涼水塔時的蒸發,可謂一舉多得。當年,濟鋼向社會擴展60萬平米采暖面積。今年初,濟鋼對3200立方米高爐鼓風機汽輪機進行了低真空改造,又優化出大量余熱資源,對外輸送。30多萬平米小區的居民終結了沒有暖氣的日子,從此過上了溫暖干凈的暖冬。
既解決了民生問題,踐行了社會責任,又增加了自身經濟效益。濟鋼發展循環經濟,對余熱余能進行多次高效利用,實現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