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煤老大”的光環,神華也難逃減產的命運,其主動也好被迫也罷,業內所希望看到的減產傳導效應,或將難以實現。
“被減產”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奈,“煤老大”神華又宣布減產了。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國際煤炭大會上,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王曉林宣布:“2015年的煤炭產量將比2014年再減少5000萬-6000萬噸,根據目前形勢,神華集團一部分煤礦已經停建了。”
關于這次神華減產的背景,王曉林更多地闡釋為,“最近中國政府出臺一些比較嚴厲的政策,如證照不全的、沒有按公告能力組織生產的煤礦的產量要減量,神華作為中國最大的煤炭企業,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部門的決策。”
這些話聽起來有些悲壯,在煤炭行業整體低迷的時期,“領頭大哥”率先宣布減產,不管是為了保住不斷滑落的煤價,還是為了讓出一點市場給瀕死的小煤礦們,這都被當作平衡目前行業矛盾的一個義舉。
煤炭的窘境仍在延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全國煤炭產、銷量均出現負增長。其中,煤炭產量8.5億噸,同比下降3.5%;全國煤炭銷量8億噸,同比下降4.7%。其實從2012年5月以來,全國煤炭市場連續35個月處于波動下行狀態。
“減產是緩解目前供需矛盾最重要的措施,沒有之一。”分析師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不減產就會造成庫存積壓滯銷,然后被迫降價銷售,進入惡性循環。
不過,作為中國煤炭行業的頭牌,神華在生產效率、產煤成本、毛利率上都具有明顯優勢。2014年,在整體行業虧損的情形下,神華實現利潤總額592.33億元,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神華總市值達到647億美元,位列全球煤炭上市公司首位、全球綜合性礦業上市公司第四名。
2014年神華自產煤單位生產成本為127.6元/噸,“按照現在的煤價,神華煤炭還有30元左右的利潤空間,同時我們預計2015年,國內煤炭整體需求量下降5%-6%左右,這時候如果神華真的實現10%左右的產量削減,那就說明神華公司更多的是在展現央企社會責任。”汾渭能源價格中心主任曾浩認為。
盡管從2013年開始,煤炭行業市場化在國內全面推行,但是行政調控指令也從未真正放開。比如從去年開始,國家相關部門對煤炭不合理產能的限制就一直沒有放松過:2014年5月6日,國家發改委、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相關文件,要求嚴格控制超強度生產,促進供需總量平衡;同年7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指出,力爭將當年的煤炭產量壓減10%以上;今年4月,中煤協再次呼吁堅決把不安全的產量、不經濟的(虧損煤礦的)產量、煤質差的產量減下來,力爭在2014年基礎上,今年煤炭產量同比減少5%。
有業內人士稱,從去年開始,為了達成行業內控制產量和削減庫存的共識,包括神華、中煤在內的大型煤企是上述相關部門經常約談的對象,而今年4月神華董事長張玉卓開始兼任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神華再減產也變成順理成章的事情。
拉鋸戰
煤炭貿易專家黃騰表示,如今的中國煤炭市場,盡管亂象叢生、議論嘈雜,但是對“中國煤炭生產能力過剩”的認知以及“必須淘汰煤炭過剩生產能力”的認識,卻是空前統一。
今年2月,神華發布《關于2015年度經營目標及資本開支計劃的公告》稱,公司2015年度計劃生產商品煤2.74億噸、銷售煤炭4.04億噸,相比2014年度的完成量分別下降10.8%、10.4%,這相當于減產3300萬噸、減銷4685萬噸。
神華希望自己的減產能起到相應的帶動作用,能出現行業大洗牌效應,這對自身有利,也對行業長遠發展有益處。其集團董事長張玉卓公開表示稱,在當前煤炭市場低迷、產能過剩、價格下滑、相當一部分煤企出現虧損的情況下,在節能減排、霧霾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巨大壓力下,煤炭行業多年來形成的傳統粗放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按照“良幣驅逐劣幣”的規律,煤炭行業將迎來新一輪優勝劣汰和產業升級。
然而事實是,今年一季度過去之后,除了神華和中煤集團提出減產,還沒有其他煤企提出相應計劃。劉冬娜匯總行業數據時發現,今年一季度大型國有煤礦的開工率普遍在80%-90%,只有一些小煤礦開工率維持在50%左右。
“一旦減產,煤炭單噸開采成本就會增加,目前的煤價已經低于大多數煤礦的虧損線,所以作出減產決定非常艱難。”分析師說。
在供大于求的形勢下,減產就意味著將市場份額拱手讓人。“限產保價”曾是歐佩克執掌世界石油資源話語權時維護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但是在全球石油供應多元化且寬松的今天,歐佩克堅持“寧減價不減產”,逼死對手,守住防線。這個道理在煤炭行業,也是如此。
“像男人一樣去戰斗: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去醫院。”一位煤炭從業人員如此評價煤礦硬保產量的心態,他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煤礦寧可虧損也要堅持生產,因為還有職工等著發工資,還有二三十年也挖不完的資源,只要有一口氣在,也要茍延殘喘堅持到最后。”
“被減產”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奈,“煤老大”神華又宣布減產了。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國際煤炭大會上,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王曉林宣布:“2015年的煤炭產量將比2014年再減少5000萬-6000萬噸,根據目前形勢,神華集團一部分煤礦已經停建了。”
關于這次神華減產的背景,王曉林更多地闡釋為,“最近中國政府出臺一些比較嚴厲的政策,如證照不全的、沒有按公告能力組織生產的煤礦的產量要減量,神華作為中國最大的煤炭企業,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部門的決策。”
這些話聽起來有些悲壯,在煤炭行業整體低迷的時期,“領頭大哥”率先宣布減產,不管是為了保住不斷滑落的煤價,還是為了讓出一點市場給瀕死的小煤礦們,這都被當作平衡目前行業矛盾的一個義舉。
煤炭的窘境仍在延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全國煤炭產、銷量均出現負增長。其中,煤炭產量8.5億噸,同比下降3.5%;全國煤炭銷量8億噸,同比下降4.7%。其實從2012年5月以來,全國煤炭市場連續35個月處于波動下行狀態。
“減產是緩解目前供需矛盾最重要的措施,沒有之一。”分析師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不減產就會造成庫存積壓滯銷,然后被迫降價銷售,進入惡性循環。
不過,作為中國煤炭行業的頭牌,神華在生產效率、產煤成本、毛利率上都具有明顯優勢。2014年,在整體行業虧損的情形下,神華實現利潤總額592.33億元,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神華總市值達到647億美元,位列全球煤炭上市公司首位、全球綜合性礦業上市公司第四名。
2014年神華自產煤單位生產成本為127.6元/噸,“按照現在的煤價,神華煤炭還有30元左右的利潤空間,同時我們預計2015年,國內煤炭整體需求量下降5%-6%左右,這時候如果神華真的實現10%左右的產量削減,那就說明神華公司更多的是在展現央企社會責任。”汾渭能源價格中心主任曾浩認為。
盡管從2013年開始,煤炭行業市場化在國內全面推行,但是行政調控指令也從未真正放開。比如從去年開始,國家相關部門對煤炭不合理產能的限制就一直沒有放松過:2014年5月6日,國家發改委、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相關文件,要求嚴格控制超強度生產,促進供需總量平衡;同年7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指出,力爭將當年的煤炭產量壓減10%以上;今年4月,中煤協再次呼吁堅決把不安全的產量、不經濟的(虧損煤礦的)產量、煤質差的產量減下來,力爭在2014年基礎上,今年煤炭產量同比減少5%。
有業內人士稱,從去年開始,為了達成行業內控制產量和削減庫存的共識,包括神華、中煤在內的大型煤企是上述相關部門經常約談的對象,而今年4月神華董事長張玉卓開始兼任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神華再減產也變成順理成章的事情。
拉鋸戰
煤炭貿易專家黃騰表示,如今的中國煤炭市場,盡管亂象叢生、議論嘈雜,但是對“中國煤炭生產能力過剩”的認知以及“必須淘汰煤炭過剩生產能力”的認識,卻是空前統一。
今年2月,神華發布《關于2015年度經營目標及資本開支計劃的公告》稱,公司2015年度計劃生產商品煤2.74億噸、銷售煤炭4.04億噸,相比2014年度的完成量分別下降10.8%、10.4%,這相當于減產3300萬噸、減銷4685萬噸。
神華希望自己的減產能起到相應的帶動作用,能出現行業大洗牌效應,這對自身有利,也對行業長遠發展有益處。其集團董事長張玉卓公開表示稱,在當前煤炭市場低迷、產能過剩、價格下滑、相當一部分煤企出現虧損的情況下,在節能減排、霧霾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巨大壓力下,煤炭行業多年來形成的傳統粗放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按照“良幣驅逐劣幣”的規律,煤炭行業將迎來新一輪優勝劣汰和產業升級。
然而事實是,今年一季度過去之后,除了神華和中煤集團提出減產,還沒有其他煤企提出相應計劃。劉冬娜匯總行業數據時發現,今年一季度大型國有煤礦的開工率普遍在80%-90%,只有一些小煤礦開工率維持在50%左右。
“一旦減產,煤炭單噸開采成本就會增加,目前的煤價已經低于大多數煤礦的虧損線,所以作出減產決定非常艱難。”分析師說。
在供大于求的形勢下,減產就意味著將市場份額拱手讓人。“限產保價”曾是歐佩克執掌世界石油資源話語權時維護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但是在全球石油供應多元化且寬松的今天,歐佩克堅持“寧減價不減產”,逼死對手,守住防線。這個道理在煤炭行業,也是如此。
“像男人一樣去戰斗: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去醫院。”一位煤炭從業人員如此評價煤礦硬保產量的心態,他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煤礦寧可虧損也要堅持生產,因為還有職工等著發工資,還有二三十年也挖不完的資源,只要有一口氣在,也要茍延殘喘堅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