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的鋼鐵工人,但卻在煉鋼轉爐爐前一扎就是21年。21年的歲月里,他堅守在轉爐這個最苦、最累、最臟、最熱的崗位上,硬是靠著鋼鐵般的意志,在煉鋼轉爐工藝控制和管理領域成為了絕對的技術大拿。他先后榮獲陜煤化集團勞動模范、陜鋼集團公司勞動模范、六好共產黨員、四優共產黨員、首屆陜西省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個人等多項殊榮,并在今年榮獲全國勞模稱號。他就是薛小永。
一定要讓指標提上去!
1995年3月份,高中畢業的薛小永走進龍鋼,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煉鋼爐前工。“一進廠房,一股熱浪夾雜著粉塵撲面而來,像一支支鋼針刺得眼睛和皮膚生疼,稍不小心,飛濺的鋼花落在身上,就是一個燎泡。”剛參加工作時艱苦的工作環境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但他告訴自己,“既然選擇了鋼鐵行業,那么我就把心交給這片土地。”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薛小永邊工作、邊學習,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很快成為一名搖爐工。
剛升任搖爐工的他在一次外出學習時,得知其他鋼廠的鋼鐵料消耗是1076千克/噸,而當時龍鋼的鋼鐵料消耗最好水平才是1130千克/噸。這種差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指標提上去!回來后,他潛心總結經驗,積極開展終點碳攻關、鋼鐵料消耗、一倒率、氬前溫度等攻關活動。為研究轉爐冶煉工藝,他常常在六七十攝氏度的高溫下,靠近爐體仔細觀察,臉部被熱浪烘烤地脹疼,一次察看下來,常常是汗水濕透工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復觀察、試驗,龍鋼各項指標大幅提升,并創新性提出轉爐生產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廣應用,系統解決了制約生產工藝的“瓶頸”問題。
首先得把自己煉成一塊好鋼!
2010年,公司響應國家號召,大力實施落后產能淘汰,轉爐系統二期技術改造工程全面鋪開,初建伊始,薛小永就被抽調到新系統參與120t轉爐新項目建設和設備安裝調試工作。盡管他是一名長期在轉爐摸爬滾打的老煉鋼人,但是對于120t與60t轉爐的工藝差距,年近40歲的他仍以“5+2”“白+黑”的精神堅守一線、勤苦專研,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環節,硬是憑著一股永不服輸的倔勁,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就掌握了設備的性能及工藝技術的相關參數。
120t轉爐采用的是死爐底,筑爐時要從上面進磚,加上路地磚的排布、底吹透氣磚的使用,都與60t轉爐差異很大,給筑爐帶來很大的難度。為給系統試車留下足夠的時間,薛小永白天與廠方技術人員探討砌爐方案,學習砌爐方法,晚上主動與砌爐人員排成長龍不間斷地為爐內送磚運磚,不時到爐內查看砌筑質量。經過努力,該廠創下了全國歷史上3天8小時砌成一座120t轉爐的成績。來自遼寧大石橋鎂碳磚廠方派來的砌爐技術工程師望著飛速砌好的爐子,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們龍鋼人就是這么干的嗎?”在場的寶鋼專家也連連豎起大拇指說:“這樣同類型轉爐全國砌筑時間最短是7天,你們刷新了歷史紀錄,創造了'龍鋼速度’。”薛小永憨憨地說:“當一名好工人,首先得把自己煉成一塊好鋼。”
在他手下干活,很有成就感!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龍鋼公司先后對煉鋼廠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多品種、滿負荷、快節奏的生產是煉鋼廠近年來形成的一大特色,而轉爐承擔著煉鋼80%以上的指標和消耗,爐前關鍵操作人員的水平是決定性因素。為了帶出一支操作嫻熟、技術高超、素質過硬的隊伍,作為工段段長的薛小永每月組織一次轉爐關鍵崗位技術比武,每季度組織一次理論考試,堅持關鍵崗位末位淘汰,建立后備人才梯隊,大膽啟用90后爐長,充分調動了員工的工作激情。
在薛小永的帶動下,通過一系列的攻關,該廠轉爐各項指標均取得長足的進步。目前,轉爐鋼鐵料消耗1010千克/噸,名列全國第一,石灰單耗、氧氣消耗、耐材綜合成本名列全國第三,轉爐新區實現負能煉鋼,工序能耗最好控制水平-20.44千克/噸;轉爐煤氣回收量新區最高達到130.58立方米/噸;氧氣消耗新區45.2立方米/噸;60噸轉爐爐齡達到30577爐,120噸轉爐爐齡達到27953爐,均創全國同類型裝備最好水平,并成功開發多個新品種鋼。搖爐工小王自豪地說:“薛小永戰斗過的團隊,每次都能打個漂亮仗,在他手下干活很有成就感。”現在,經過薛小永一手傳、幫、帶的員工,個個都能獨當一面。
一定要讓指標提上去!
1995年3月份,高中畢業的薛小永走進龍鋼,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煉鋼爐前工。“一進廠房,一股熱浪夾雜著粉塵撲面而來,像一支支鋼針刺得眼睛和皮膚生疼,稍不小心,飛濺的鋼花落在身上,就是一個燎泡。”剛參加工作時艱苦的工作環境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但他告訴自己,“既然選擇了鋼鐵行業,那么我就把心交給這片土地。”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薛小永邊工作、邊學習,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很快成為一名搖爐工。
剛升任搖爐工的他在一次外出學習時,得知其他鋼廠的鋼鐵料消耗是1076千克/噸,而當時龍鋼的鋼鐵料消耗最好水平才是1130千克/噸。這種差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指標提上去!回來后,他潛心總結經驗,積極開展終點碳攻關、鋼鐵料消耗、一倒率、氬前溫度等攻關活動。為研究轉爐冶煉工藝,他常常在六七十攝氏度的高溫下,靠近爐體仔細觀察,臉部被熱浪烘烤地脹疼,一次察看下來,常常是汗水濕透工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復觀察、試驗,龍鋼各項指標大幅提升,并創新性提出轉爐生產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廣應用,系統解決了制約生產工藝的“瓶頸”問題。
首先得把自己煉成一塊好鋼!
2010年,公司響應國家號召,大力實施落后產能淘汰,轉爐系統二期技術改造工程全面鋪開,初建伊始,薛小永就被抽調到新系統參與120t轉爐新項目建設和設備安裝調試工作。盡管他是一名長期在轉爐摸爬滾打的老煉鋼人,但是對于120t與60t轉爐的工藝差距,年近40歲的他仍以“5+2”“白+黑”的精神堅守一線、勤苦專研,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環節,硬是憑著一股永不服輸的倔勁,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就掌握了設備的性能及工藝技術的相關參數。
120t轉爐采用的是死爐底,筑爐時要從上面進磚,加上路地磚的排布、底吹透氣磚的使用,都與60t轉爐差異很大,給筑爐帶來很大的難度。為給系統試車留下足夠的時間,薛小永白天與廠方技術人員探討砌爐方案,學習砌爐方法,晚上主動與砌爐人員排成長龍不間斷地為爐內送磚運磚,不時到爐內查看砌筑質量。經過努力,該廠創下了全國歷史上3天8小時砌成一座120t轉爐的成績。來自遼寧大石橋鎂碳磚廠方派來的砌爐技術工程師望著飛速砌好的爐子,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們龍鋼人就是這么干的嗎?”在場的寶鋼專家也連連豎起大拇指說:“這樣同類型轉爐全國砌筑時間最短是7天,你們刷新了歷史紀錄,創造了'龍鋼速度’。”薛小永憨憨地說:“當一名好工人,首先得把自己煉成一塊好鋼。”
在他手下干活,很有成就感!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龍鋼公司先后對煉鋼廠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多品種、滿負荷、快節奏的生產是煉鋼廠近年來形成的一大特色,而轉爐承擔著煉鋼80%以上的指標和消耗,爐前關鍵操作人員的水平是決定性因素。為了帶出一支操作嫻熟、技術高超、素質過硬的隊伍,作為工段段長的薛小永每月組織一次轉爐關鍵崗位技術比武,每季度組織一次理論考試,堅持關鍵崗位末位淘汰,建立后備人才梯隊,大膽啟用90后爐長,充分調動了員工的工作激情。
在薛小永的帶動下,通過一系列的攻關,該廠轉爐各項指標均取得長足的進步。目前,轉爐鋼鐵料消耗1010千克/噸,名列全國第一,石灰單耗、氧氣消耗、耐材綜合成本名列全國第三,轉爐新區實現負能煉鋼,工序能耗最好控制水平-20.44千克/噸;轉爐煤氣回收量新區最高達到130.58立方米/噸;氧氣消耗新區45.2立方米/噸;60噸轉爐爐齡達到30577爐,120噸轉爐爐齡達到27953爐,均創全國同類型裝備最好水平,并成功開發多個新品種鋼。搖爐工小王自豪地說:“薛小永戰斗過的團隊,每次都能打個漂亮仗,在他手下干活很有成就感。”現在,經過薛小永一手傳、幫、帶的員工,個個都能獨當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