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兩年前我們還能用“深秋論”來表述中國鋼鐵業當時的狀態,那么,如今的中國鋼鐵業毫無疑問地已經進入“嚴冬”,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關鍵期。誰能熬過這個寒冬,誰就能涅槃重生。其間,必然會有部分企業“凍死”,而生存下來的企業就能走上更加有序的發展軌道。
搭準《中國制造2025》戰略脈搏,導入“互聯網+”思維,進一步深化改革,謀求轉型發展,是鋼鐵企業的生存之道。
《中國制造2025》戰略讓鋼鐵行業仍有可為
日前,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戰略將是中國版工業4.0戰略的具體體現,中國鋼鐵業仍有可為。
就工業水平現狀而言,德國等發達國家總體處在從工業3.0到工業4.0發展的階段。工業3.0在標準化、自動化、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解決了質量、成本、生產和運輸效率問題。中國制造2025則要在工業3.0的基礎上通過定制化、柔性化生產,解決響應速度、個性化需求的問題。這是趨勢,我們必須積極應對。但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質量、成本、效率依然是鋼鐵行業發展、參與全球競爭的基礎,資源環境壓力是鋼鐵行業面臨的最大約束。從鋼鐵行業來看,我國工業3.0的任務并沒有全面完成。因此,提升鋼鐵制造的基礎能力,包括質量標準、檢驗檢測、自動化水平與生產效率、節能環保管理與綠色制造等,尤其是產品質量提升依然是行業現階段的主要任務。
新世紀以來,大量新裝備的投產使中國鋼鐵工業的工藝裝備水平達到了世界領先。但中國鋼鐵工業大規模的裝備投資在2012年才開始下降,很多裝備還處在“爬坡期”,按照學習曲線,這些裝備還處在產量效益階段,還沒有或正在進入質量效益階段,提升產品質量,尤其是質量的穩定性還大有提升空間。同時,不同企業之間的基礎制造能力和研發水平差異較大,我們要將著力點放在提升基礎制造能力上,為鋼鐵行業的智能化制造做好準備,積極應對智能化制造給鋼鐵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深化改革要解決外部環境問題
當前,中國鋼鐵業面臨產能過剩、產品結構、地區布局、行業集中度、環保壓力增大等諸多難題,唯有深層次的變革才能贏得生存發展空間。但深化改革首先要解決外部環境問題。
據媒體披露,目前工信部正在制訂的《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7)》提出,未來3年將壓縮鋼鐵產能8000萬噸。從宏觀層面看,壓縮鋼鐵產能,需要持續穩定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環境,避免因刺激性政策導致產能再度無序釋放。從行業層面看,還需要逐步完善公平的競爭環境,加快市場化的優勝劣汰,亟需解決3方面的問題:
一是公平執法問題。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在執行過程中,對不同所有制、不同區域、不同規模鋼鐵企業應該一視同仁,但現實并非如此。以環保執法為例,不同省份,甚至同一省份不同縣市,仍存在明顯的環保執法力度的差異,對各類環保標準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執行尺度。此外,部分鋼鐵企業的噸鋼稅負遠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就可能涉及地方對逃稅漏稅問題的查處力度。
二是地方政府不合理干預問題。總體上看,地方政府針對地方重點企業強調“所有、所在、控制”的態度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不少地方政府已經出現觀望態度。但是,在現階段,地方政府與地方國有鋼鐵企業的利益關系尚未發生本質變化,在其可控制的范圍內對地方鋼企(包括對地方經濟影響較大的民營鋼企)給予不合理的補貼,將進一步延緩低效產能的退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加快推進地方官員考核制度、財稅體制、國企改革、央地事權財權劃分等深層改革。
三是退出產能所涉及分流人員的再就業及社會保障問題。人的問題可能是將來制約產能退出最難處理的問題。盡管目前國家和部分地方出臺了相關政策,但仍然存在很多細節性問題,落實難度較大,需要進一步總結和完善。
中國鋼鐵工業已經進入成熟發展階段,產業重組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方向。2005年以來,鼓勵產業重組一直是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但重組效果不理想。2012年起,鋼鐵行業已經連續3年處于成本運營狀態,今年一季度全行業虧損,行業兼并重組的時間窗口已經打開,但還沒有到最佳時點。
其一,從體制機制方面來看,鋼鐵行業重組所需要的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劃分合理、解決國有資產管理的分層所有和市場化定價、成熟的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保障制度、規范的既有管理層的退出補償機制等外部條件還有待改善。當前,鼓勵重組的相關產業政策仍然是在《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國發[2010]27號文)的基本框架下的補充和完善。產業政策何時取得實質性突破,取決于官員晉升、財稅、環保等體制改革,以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程度。
其二,從鋼鐵行業自身來看,鋼鐵企業推進兼并重組的主動性不足。除了個別先知先覺者,尤其是民營資本開始尋求退出外,大部分企業還在內部挖潛。盡管行業整體處于成本線經營,但制造環節依然是結構優化的重點,大部分企業會選擇在制造環節挖潛,或尋求政府支持;部分優秀企業會沿微笑曲線兩端轉移。所以,大部分鋼鐵企業還沒有到通過兼并重組來謀求自身發展的階段。
正因如此,中國鋼鐵業的產業集中度還比較低,通過提高產業集中度來優化行業的組織結構,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無疑是鋼鐵業的發展方向,中國鋼鐵業在重組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轉型發展要有產業互聯網思維
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發展,中國鋼鐵業依賴巨額投資、數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的老路已然行不通。行業的持續低迷在給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在倒逼我們謀求轉型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鋼鐵行業的轉型發展應該要有產業互聯網思維。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概念。寶鋼借助“互聯網+鋼鐵”概念,推出歐冶云商,加快推進企業轉型,實施“一體兩翼”戰略———一翼借助互聯網技術加快服務轉型,打造鋼鐵流通領域的集資訊、交易結算、物流倉儲、加工配送、投融資、金融中介、技術與產業特色服務等功能為一體,鋼鐵生產企業、鋼鐵貿易公司、物流加工服務商、鋼材用戶等多方主體共生共贏,服務范圍覆蓋全國乃至全球的生態型鋼鐵服務平臺;另一翼借助互聯網技術加快鋼鐵制造由傳統制造向智慧制造、智能制造轉型,打造寶鋼鋼鐵制造平臺。實際上,歐冶云商也正是寶鋼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具體實踐。
未來20年內,我國將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每個行業都要被互聯網影響,鋼鐵行業首當其沖。寶鋼啟動歐冶云商,進入產業互聯網的角逐恰逢其時。但是,鋼鐵行業走產業互聯網發展道路并非易事:
一方面,鋼鐵產品的貿易流通特征主要體現在交易行為的客觀理性、供求關系的相對穩定、產品需求的個性化、延伸加工的多樣性、支付方式的復雜性、物流服務的專業性、金融杠桿的依賴性、大額資金收付、大宗實物交割風險防控的嚴密性,以及誠信體系的重要性等方面,鋼鐵產業互聯網的復雜性也因此遠高于消費品互聯網,在發展過程中也必然面臨更多的瓶頸和難點。如果處理得好,這些難點也將成為鋼鐵產業互聯網企業走向成功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以來的鋼鐵行業困境倒逼鋼廠推進扁平化的流通模式,傳統的多級分銷體系迅速萎縮,銷售成本降低,鋼材的線上交易相比線下業務而言,互聯網優勢不如消費品明顯,僅通過“觸網”帶來尋源成本的降低對鋼鐵產業互聯網參與各方的黏性不足,所以,通過互聯網降低鋼鐵產品銷售成本以替代傳統貿易的實現難度要遠高于消費品。縱觀供應鏈全程,只有高效整合商務、金融、倉儲、運輸、技術等服務環節,打造全供應鏈的整體服務能力,就一個細分市場形成“深井”式的服務體系,更加關注客戶的深度開發,線上業務才有可能獲得有吸引力的效果。
基于此,歐冶云商定位于構建一個服務型的生產體系,以物流、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作為基礎設施,以產業鏈金融作為核心服務,以鋼鐵技術服務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以大數據運用為遠景價值目標。
對中國鋼鐵行業而言,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時間內不可能扭轉,企業破產、聯合重組將形成一波浪潮:在供小于求的時候,資源為王,以產定銷,寶鋼在資源和技術領先方面的優勢贏得了昨天;在供大于求的市場環境下,渠道為王,以銷定產,誰抓住了終端市場誰才有可能贏得明天。事實證明,過去行業聯合重組的方式已經不可持續,我們能否嘗試為今后行業整合找出一條創新之路?目前來看,采用“互聯網+”的手段也許能破這個題。
踐行“三嚴三實”促進改革發展
當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轉型發展任務繁重,更需要干部員工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齊心協力,攻堅克難。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自覺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是黨中央做出的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一個重要部署。
就寶鋼而言,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有利于更加有力地推進寶鋼深化改革、轉型發展。認真落實中央巡視組的各項整改要求,以最堅決的態度、最果斷的措施、最有效的辦法真抓實改,是寶鋼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首要政治任務。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要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深入推進寶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要把抓好巡視整改落實與“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結合起來,與全面深化改革結合起來,與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結合起來,有效推動問題解決。各級領導人員要切實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努力建設一支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的好干部隊伍。要把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的各項要求一抓到底。堅持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以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成效促進寶鋼深化改革、轉型發展、二次創業。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