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區,攀鋼集團成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攀成鋼)老廠區紅樓依舊,卻已人跡罕至。距此約10分鐘車程的新廠區則一切井然有序,一輛輛滿載無縫鋼管的運輸車,伴隨著轟隆聲來去匆匆……
攀成鋼共有職工1.5萬人,曾經是國內名列前茅的無縫鋼管生產企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因產品結構和質量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優勢逐漸喪失,企業經營困難。2014年8月,企業因轉型升級,關停冶煉區再次面臨生產經營危機,9000多名職工離崗分流亟待安置。
讓外界感到驚訝的是,這次涉及到近萬名職工的離崗分流安置工作居然實現了“軟著陸”。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民主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死存亡的選擇
“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選擇,必須要分流很多老廠職工,這道‘坎’不邁也得邁!”攀成鋼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范儒海說這話時十分感慨。
攀成鋼由攀鋼集團先后兼并原成都無縫鋼管廠和成都鋼鐵廠后重組而成。2009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產能過剩影響,企業至今累計虧損超過70億元,資產負債率96%,職工工資增長緩慢,2014年公司職工平均月工資3500元,低于成都職工平均月工資4500元……
步履維艱的攀成鋼,何去何從?
“必須轉型升級,沒有任何退路。”該公司研究認為,只有關停冶煉區相關機組,消除危及企業生存發展的環保風險,退出不適應攀成鋼自身條件的產線,才能讓企業存續下來。
“在這個過程中,人力資源優化是十分關鍵的一環,也是最棘手的一項工作。關系到近萬名職工去留問題,能平穩完成嗎?做出這個決定時,大家心里是打著鼓的。”范儒海對《工人日報》記者坦言。
該企業轉型升級、人員分流安置的工作,于去年8月底正式啟動,至今年3月安置方案正式出臺。公司上下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以確保穩定。
向職工交底
“最重要的是了解職工的真實想法。為此,我們下了很大功夫。”攀成鋼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職工早知道、早消化、早準備,公司要求充分發揮黨政工及各職能部門力量,通過公司報刊、電視臺、微博、微信等媒體渠道,將企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分流安置人員的相關信息披露給職工。
此時,企業工會站了出來,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通過的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成都市總工會新形成的廠務公開民主管理標準體系這個標尺,規范企業廠務公開形式、明確公開內容,把企業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問題向職工進行了交底。
記者了解到,自今年1月起,攀成鋼組織了“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后對公司的影響”、“公司轉型升級求生存”等專題討論,就企業應該對職工承擔什么責任、職工如何正確面對企業改革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
這種公開透明的全員大討論,一個月時間內開展了920余場次。“討論直接進班組,所有企業領導干部分批次進入討論收集職工意見。”該負責人說,這種廣泛討論意義重大,奠定了人員分流安置的思想基礎,把職工失落茫然的負面情緒、負面力量轉化成了積極應對、順應形勢、參與改革的正向動力,形成了“唯有轉型升級才能生存發展”的共識。
3月17日,對于攀成鋼上萬在職職工和上萬離退休職工而言是個特別的日子。當天,2萬份第1661期《攀成鋼報》及時送到了職工手中,這份報紙用全部版面推出了《關于公司轉型升級總體情況的說明》、《攀鋼集團成都鋼釩有限公司轉型升級職工分流安置方案(草案)》、《公司轉型升級職工分流安置方案(草案)意見反映收集渠道明細表》、《關于收集公司轉型升級職工分流安置方案(草案)意見和建議的通知》等內容。
“目的是讓全員了解公司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有沒有做到最好。”攀成鋼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天就像大考來臨,職工的反饋決定了最終成績。報紙上的內容,凝結了近半年來攀成鋼為轉型升級和以最好方式安置職工做出的所有努力。
根據分流安置方案,職工可自主選擇協商一致與企業解除勞動合同,獲取一定經濟補償和一次性企業補助;公司內部競爭上崗;內部退養;短期輪崗息工及其他分流安置方式,同時根據不同的安置途徑給予了不同辦理期限。
“最終方案一次性補償標準達到成都市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目的是讓低收入職工普遍受益,充分感受企業溫暖。此外,多渠道的安置政策,讓職工至少有兩種以上選擇,打消了職工對于分流安置崗位的顧慮。”這份本著職工為本、讓職工得實惠原則的安置方案,獲取了相當數量職工滿意的聲音。
最大限度爭取職工支持
攀成鋼的職工代表大會最終定在了3月27日召開。在這期間,企業累計收集到關于補償金標準等7個方面1600余條意見建議。
“對于職工意見,我們的原則是盡量吸納到安置方案中,不能采納的也要分別入戶對職工進行解釋和答復,最大限度爭取職工的理解和支持。”攀成鋼一位工會工作人員說。
為確保職代會更加符合法律規定,攀成鋼工會按照成都市總工會制訂的廠務公開民主管理標準,依法規范職代會制度、代表結構,按照企業民主管理規定的相關程序補選了一線職工代表21名,減少干部代表21名,同時將職代會實施細則、職代會職權、職工代表情況、職工代表選舉情況、職代會議程等全部公開,接受全體職工咨詢和監督。
“應到177名代表,實到176名,144票贊成,16票反對,16票棄權,最終通過率81.8%”。這是攀成鋼職工代表大會中分流安置方案最終的投選結果,至此,攀成鋼順利關閉了冶煉系統,停止棒材線材生產,與9200名職工協商解除了勞動合同,應聘上崗3600人,內退1500余人。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因為熟悉情況,許多一線職工、中層干部都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這些數字。
“敢于向職工亮家底,愿意與職工共患難,充分聽取職工意見建議,對于職工去留不做強制性安排,最終獲得職工的理解和支持。”成都市總工會民管部負責人王灝表示:“這體現了企業民主管理制度的力量”。
精準幫扶促進再就業
“對近萬名分流安置職工的出路問題,企業不會放手,政府和社會各界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范儒海告訴記者,分流方案切實落地后,成都市總工會撥付11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攀成鋼分流安置職工就業創業培訓和困難幫扶。攀成鋼工會則在給予建檔分流困難職工一次性生活補助600元的基礎上,另外根據建檔標準不同分別給予1200元/人和2400元/人的一次性困難幫扶金。
記者了解到,為滿足攀成鋼下崗分流職工的再就業需求,成都市總分別于今年5月和6月在攀成鋼舉辦了兩場大型招聘會,組織249家企業“送崗位上門”,提供12431個就業崗位,吸引就業咨詢者萬余人,5268人辦理了求職登記手續,2779名分流職工與企業達成了意向性用工協議。
此外,成都工會舉辦的攀成鋼分流職工首期創業培訓已于8月10日正式啟動,過程中還將引進適合家庭創業的優質項目,為符合創業條件的分流職工提供工會創業貼息補助或創業援助資金,讓待業職工的創業輕裝起步。
“等拿到證書,我就可以踏踏實實找工作了!”在攀成鋼從事20余年檢修工作的唐孝勇,剛剛報名參加了由成都市總組織的叉車培訓班課程。他表示,增加了對新技能的掌握,未來實現再就業就會更有把握。
“一個要靠輸血才能維持生存的、處于極端困境的企業,近萬人的分流安置工作能夠平穩有序實現,這在我所參與的30余家國企改制中是沒有先例的!”成都市總工會機電冶金交通工會主任郭彥對記者表示,攀成鋼改制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職工的參與和支持。這是在充分尊重了職工經濟利益訴求、話語權和選擇權的前提下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