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化解過剩產能說說容易,做起來難?;膺^剩產能的工作我們其實一直在做,但過剩產能不僅沒有有效化解,反而日益加劇。什么原因?
從純經濟學的角度考慮,過剩產能的退出,必然伴隨著類似“傾倒牛奶”的巨大社會財富浪費。但實踐中,沒有哪家企業或組織愿意自覺付出這樣的成本。企業總在幻想市場環境會慢慢好轉,幻想政府會出手相助,幻想別人扛不住提前退出,于是任憑政府要求、號召、強調去產能,卻無動于衷。
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個別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個別企業無能為力,只能靠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靠行政推動和規范。
那為什么行政推動去產能10年基本沒效果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政府不想承擔去產能的成本。
在中央層面,政府期望通過產業規劃、行業約束、政策引導等,促使過剩行業企業認識到產能過剩的嚴峻性,主動壓減產能或轉型,但很少有有約束力的硬性措施。在地方層面,去產能后財政收入和稅收怎么辦?銀行壞賬如何處理?人員如何安置?……這些都是很實際的問題。上市只能解決個別企業的問題,且受證券市場走勢影響;發債要受到地方債務水平的嚴格制約。
因此,要想比較徹底地去產能,各方面首先必須愿意承擔去產能的必要成本。既想去產能,又不希望承擔成本,不愿意承受陣痛,這樣的好事天下沒有。
中央、地方、企業、職工、金融機構等,都要付出。財政方面,該出的錢必須出。財政收入增幅下滑,債務水平高企怎么辦?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說得好,“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這是實事求是的安排。在當前利益(去產能、穩增長)和長遠利益(控制債務水平)發生矛盾的情況下,應該優先考慮當前。
愿意付出成本,再推行比較果斷和嚴厲的去產能措施,有壓力、給出路,去產能就能實質性推開,并收到顯著效果。
當前去產能有個很好的契機。經過連年過剩,一些過剩行業已經吃不住勁,開始主動限產。如2015年10月以來,五大稀土集團、十大鋅煉廠、九大銅煉廠等先后宣布減產保價。當然,煤炭、鋼鐵、水泥等產能比較分散的行業,尚處在“有愿望,沒(或少)行動”的狀態。
此時政府應該干什么?趕緊促一把??!譬如,給予補貼獎勵,幫助找出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