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減產、限產一直是我國鋼鐵行業的主旋律,但現實的另一面卻略顯尷尬,鋼鐵產業產能越減越多。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2年,我國累計減少的粗鋼產能為7600萬噸,同時期全國累計新增的粗鋼產能卻有4.4億噸。產能的不減反增,促使新指標的出臺迫在眉睫。
近日,相關工信部人士表示,今后,高爐設備等裝備容積率將不再是淘汰落后產能的指標,改用節能環保總量控制。“單純提高鍋爐標準不能起到淘汰落后產能的作用,歷史證明,只會帶來新一輪的產能擴張。”
新指標醞釀出臺
業內人士稱,在新的代替標準沒有出來之前,提升裝備容積率還會是地方政府采用的標準。地方政府這么做,是因為提升裝備容積是最直接的淘汰落后產能的方法,好操作。但這種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提高環保質量。
分析師認為,以前用熔爐,同樣大小的高爐,每家鋼廠排放粉塵量都是不同的,有的熔爐安裝了環保設備,有的不安裝,有的安裝了卻是間歇性工作,導致最終排放到空氣中的污染氣體量和粉塵量沒有辦法統計。
現實是,以脫硫設備的普及率為例,我國裝有脫硫設備的鋼鐵燒結機有389臺,相比全國500臺的燒結機總數,表面上看,普及率較高。真實的情況是,還有部分企業,尤其是一些小規模的鋼鐵企業還沒有配備脫硫設備,另外一些配有脫硫設備的企業卻因為要考慮成本問題還是采用以前的生產流程。鋼鐵燒結脫硫難度大,技術復雜,濕法、半干法、干法多種技術路線并存,尚無主流標準,因此,實際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
在分析人士看來,國家采取節能環保總量控制方式,將會是一個質的改變,也更符合綠色發展的需求。
不過,愿景是美好的,過程卻是艱難的。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表示,執行過程會很艱難。首先,鋼鐵企業利潤本身就不高,再抽出一部分加強環保,可以說雪上加霜。其次,國家以前沒有這方面的補貼,今后很有可能也不會有。這對鋼企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鋼企長駐“白名單”不容易
與淘汰落后產能同時進行的,還有出臺了“白名單”制度。符合2012年修訂的《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將能入圍獲得政策支持的“白名單”。
4月2日,工信部從申請的100家企業中公示了第一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45家企業。這45家鋼企2012年合計產量為3億噸,占去年全國粗鋼產量的41.4%。據稱,目前正在審理第二批企業,將于今年年底公布名單,明年上半年將推出第三批符合規范的鋼企。這些企業將進入鋼企“白名單”。進入“白名單”的企業產能覆蓋了中國鋼鐵總產能的80%~90%,企業總數將控制在200家左右。
鋼企若想長駐“白名單”,必然會增加企業的支出成本。對此,張琳表示,現在每噸鋼材的利潤本身已經不多,再加上環保設備的采購,增加的費用會大大消耗企業的利潤。數據顯示,鋼鐵銷售利潤率在今年上半年僅為0.13%,因此鋼鐵企業面臨的壓力會很大。
李新創認為,只有環保達標才能生產,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退出市場,這對市場來說是一個好事,因為環保達標企業生產的成本明顯要高于那些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此新指標會促進更公平的競爭,加快鋼鐵行業洗牌,營造更好的市場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