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煤炭企業的過剩產能不盡快化解,那么不斷走弱的煤炭需求將長期抑制煤炭價格,而難堪的財務狀況不僅不利于去產能,也將不利于煤炭企業的轉型和發展。”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煤炭企業去產能不能被動地等待政府主導,而要主動化解產能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中,“去產能”名列榜首。在產能過剩的行業中,煤炭行業則是首當其沖。
煤炭行業的現狀,可謂是“年關難過”。春節前夕出臺的煤炭行業去產能的頂層規劃,更是將這種改革的緊迫感加強了幾分。
2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
進入到“十三五”時期,煤炭行業將迎來加速整合的改革階段。
“如果煤炭企業的過剩產能不盡快化解,那么不斷走弱的煤炭需求將長期抑制煤炭價格,而難堪的財務狀況不僅不利于去產能,也將不利于煤炭企業的轉型和發展。”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煤炭企業去產能不能被動地等待政府主導,而要主動化解產能。
煤炭行業虧損面超90%
無論是一線員工還是企業,煤炭行業在虧損的泥淖中已經越陷越深。
據媒體報道,直到今年1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山西焦煤下屬的西山煤電(000983,股吧)集團公司官地礦調研,官地礦年輕的一線工人剛剛拿到2015年9月的4000元工資。而西山煤電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基地,是特大型煤炭企業。
山西省古交市,曾經是全國最大的主焦煤生產基地。自兩年前開始,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便不再有往日的風光,民營焦煤企業所剩無幾,基本都陷入停產狀態,不少煤企員工待業在家。
上市煤企的日子也不好過。據廣發證券(000776,股吧)數據,截至目前,共有28家上市煤企披露了2015年業績預告。其中,14家實現盈利,其中3家預增,11家預減,多數公司業績同比降幅在60%-80%之間;14家預計虧損的公司中,由盈利轉至虧損和面臨退市風險警告的公司分別為10家和4家,虧損面達到50%。
行業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
今年1月20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了2015年度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副會長姜智敏表示,2015年煤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全行業陷入產能過剩階段。煤炭工業持續下行,協會直接統計的90家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69.4%,而利潤只有51.3億,比2014年同期減少500億,下降了90.7%。
“十二五”期間全國煤炭產量仍在不斷增長,2013年煤炭產量達到39.74億噸,后續有所回落,2015年全國原煤產量36.85億噸,同比下降3.5%,與2010年相比,年均增長2.57億噸。然而,煤炭產量增長的同時,煤炭的需求增速卻日趨放緩。自2012年以來,煤炭需求增速便開始放緩,2014年煤炭需求減少2.9%,2015年預計下降4%左右。
產量高增速與需求放緩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依然居高不下的煤炭庫存。數據顯示,到2015年底全社會存煤已經持續48個月超過3億噸。
“賣一噸煤的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在2014年11月首次煤炭專題調研時曾如此感嘆。
但時至今日,煤炭行業的困境仍未見好轉,還在繼續探尋谷底。
市場、結構與體制之困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報告中指出,影響煤炭行業運行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有三個:
一是市場供需嚴重失衡。一方面,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變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因素影響,2012年以來煤炭需求增速放緩;另一方面,近10年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加,目前現有生產能力40億噸左右,在建規模11億噸。與煤炭需求相比,煤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與此同時,煤炭進口繼續保持高位,進口煤炭價格仍具有較大競爭力。
二是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仍然突出,生產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煤炭安全開放、潔凈生產、深度加工仍面臨諸多問題。
三是體制機制約束。行業管理弱化,企業管理粗放,稅費負擔重,社會職能分離難,退出機制不完善,制約煤炭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依然存在。
而這些導致煤炭業低迷的原因,在短時間之內很難解決。
林伯強在談到2016年煤炭市場走勢時預測,目前煤價下跌的空間已經很小,但煤炭市場行情卻是更加糟糕,因為供過于求的問題依然存在,同時,因為涉及到成本問題,進口煤對國內煤企的沖擊還會繼續。
煤炭業改革重組勢在必行
“煤炭企業如何應對目前需求低迷、量價齊跌的局面?煤炭消費峰值已經非常接近,所以解決的根本在于減少產能以平衡供需,主要通過主動平衡和被動平衡。被動平衡由政府主導,政府通過生產安全和環境保護為由,關停落后產能;主動平衡則主要指企業自我限產。”林伯強對記者指出。
在《意見》給煤炭行業布置的任務列表中,直接提到化解產能的任務就有三個: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其他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
事實上,煤炭行業化解產能的工作早已展開。
2014年7月14日,發改委聯合煤炭行業相關單位、企業、政府等召開脫困工作聯席會議。公開消息顯示,截至去年11月19日已經連續召開了40余次會議,會議中都將依法依規限制產量,改善供求關系作為重點工作來布置和研究。旨在改善國內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煤價大幅下跌的現狀。
除了會上的討論,會下的實際工作也在開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與信息部主任陳養才介紹,“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淘汰落后煤礦7250處、落后產能5.6億噸;2015年,全國淘汰落后煤礦1340處、落后產能約9000萬噸。
即便如此,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仍然突出。
2015年11月4日,中國煤控項目(全稱“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項目)發布的《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規劃研究報告》建議,“十三五”末中國應該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將煤礦企業數量由2015年的6390家壓縮到3000家以內。這意味著近半數煤炭企業將退出市場。
除了關閉一些不合要求的煤炭企業,更多的企業將通過重組合并的方式進行整合,對于長期陷入虧損泥淖的煤炭行業而言,陣痛或將到來。
“穩妥推動具備條件的國有煤炭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鼓勵大型煤炭企業兼并重組中小型企業,培育一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進一步提高安全、環保、能耗、工藝等辦礦標準和生產水平。利用3年時間,力爭單一煤炭企業生產規模全部達到300萬噸/年以上。”《意見》明確,未來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要推進企業改革重組。
“鋼鐵煤炭是重要基礎性行業,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化解過剩產能。”今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時如此指出。
煤炭行業的現狀,可謂是“年關難過”。春節前夕出臺的煤炭行業去產能的頂層規劃,更是將這種改革的緊迫感加強了幾分。
2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
進入到“十三五”時期,煤炭行業將迎來加速整合的改革階段。
“如果煤炭企業的過剩產能不盡快化解,那么不斷走弱的煤炭需求將長期抑制煤炭價格,而難堪的財務狀況不僅不利于去產能,也將不利于煤炭企業的轉型和發展。”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煤炭企業去產能不能被動地等待政府主導,而要主動化解產能。
煤炭行業虧損面超90%
無論是一線員工還是企業,煤炭行業在虧損的泥淖中已經越陷越深。
據媒體報道,直到今年1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山西焦煤下屬的西山煤電(000983,股吧)集團公司官地礦調研,官地礦年輕的一線工人剛剛拿到2015年9月的4000元工資。而西山煤電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基地,是特大型煤炭企業。
山西省古交市,曾經是全國最大的主焦煤生產基地。自兩年前開始,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便不再有往日的風光,民營焦煤企業所剩無幾,基本都陷入停產狀態,不少煤企員工待業在家。
上市煤企的日子也不好過。據廣發證券(000776,股吧)數據,截至目前,共有28家上市煤企披露了2015年業績預告。其中,14家實現盈利,其中3家預增,11家預減,多數公司業績同比降幅在60%-80%之間;14家預計虧損的公司中,由盈利轉至虧損和面臨退市風險警告的公司分別為10家和4家,虧損面達到50%。
行業的數據同樣不容樂觀。
今年1月20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了2015年度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副會長姜智敏表示,2015年煤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全行業陷入產能過剩階段。煤炭工業持續下行,協會直接統計的90家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69.4%,而利潤只有51.3億,比2014年同期減少500億,下降了90.7%。
“十二五”期間全國煤炭產量仍在不斷增長,2013年煤炭產量達到39.74億噸,后續有所回落,2015年全國原煤產量36.85億噸,同比下降3.5%,與2010年相比,年均增長2.57億噸。然而,煤炭產量增長的同時,煤炭的需求增速卻日趨放緩。自2012年以來,煤炭需求增速便開始放緩,2014年煤炭需求減少2.9%,2015年預計下降4%左右。
產量高增速與需求放緩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依然居高不下的煤炭庫存。數據顯示,到2015年底全社會存煤已經持續48個月超過3億噸。
“賣一噸煤的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在2014年11月首次煤炭專題調研時曾如此感嘆。
但時至今日,煤炭行業的困境仍未見好轉,還在繼續探尋谷底。
市場、結構與體制之困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報告中指出,影響煤炭行業運行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有三個:
一是市場供需嚴重失衡。一方面,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變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因素影響,2012年以來煤炭需求增速放緩;另一方面,近10年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加,目前現有生產能力40億噸左右,在建規模11億噸。與煤炭需求相比,煤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與此同時,煤炭進口繼續保持高位,進口煤炭價格仍具有較大競爭力。
二是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仍然突出,生產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煤炭安全開放、潔凈生產、深度加工仍面臨諸多問題。
三是體制機制約束。行業管理弱化,企業管理粗放,稅費負擔重,社會職能分離難,退出機制不完善,制約煤炭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依然存在。
而這些導致煤炭業低迷的原因,在短時間之內很難解決。
林伯強在談到2016年煤炭市場走勢時預測,目前煤價下跌的空間已經很小,但煤炭市場行情卻是更加糟糕,因為供過于求的問題依然存在,同時,因為涉及到成本問題,進口煤對國內煤企的沖擊還會繼續。
煤炭業改革重組勢在必行
“煤炭企業如何應對目前需求低迷、量價齊跌的局面?煤炭消費峰值已經非常接近,所以解決的根本在于減少產能以平衡供需,主要通過主動平衡和被動平衡。被動平衡由政府主導,政府通過生產安全和環境保護為由,關停落后產能;主動平衡則主要指企業自我限產。”林伯強對記者指出。
在《意見》給煤炭行業布置的任務列表中,直接提到化解產能的任務就有三個: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其他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
事實上,煤炭行業化解產能的工作早已展開。
2014年7月14日,發改委聯合煤炭行業相關單位、企業、政府等召開脫困工作聯席會議。公開消息顯示,截至去年11月19日已經連續召開了40余次會議,會議中都將依法依規限制產量,改善供求關系作為重點工作來布置和研究。旨在改善國內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煤價大幅下跌的現狀。
除了會上的討論,會下的實際工作也在開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與信息部主任陳養才介紹,“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淘汰落后煤礦7250處、落后產能5.6億噸;2015年,全國淘汰落后煤礦1340處、落后產能約9000萬噸。
即便如此,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仍然突出。
2015年11月4日,中國煤控項目(全稱“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項目)發布的《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規劃研究報告》建議,“十三五”末中國應該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將煤礦企業數量由2015年的6390家壓縮到3000家以內。這意味著近半數煤炭企業將退出市場。
除了關閉一些不合要求的煤炭企業,更多的企業將通過重組合并的方式進行整合,對于長期陷入虧損泥淖的煤炭行業而言,陣痛或將到來。
“穩妥推動具備條件的國有煤炭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鼓勵大型煤炭企業兼并重組中小型企業,培育一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進一步提高安全、環保、能耗、工藝等辦礦標準和生產水平。利用3年時間,力爭單一煤炭企業生產規模全部達到300萬噸/年以上。”《意見》明確,未來的工作任務之一就是要推進企業改革重組。
“鋼鐵煤炭是重要基礎性行業,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化解過剩產能。”今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時如此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