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去產能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對于地處山西的煤炭企業來說,情況更是如此。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長李小鵬在山西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介紹,山西煤炭全行業庫存達5076萬噸,比2011年底增長3倍多。
李小鵬在3月5日山西團全團會議上指出,要按照淘汰一批、重組一批、退出一批、核減一批、延緩一批的思路和暫停新出讓資源、暫停新上項目等措施化解煤炭過剩產能。
3月5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山西代表團聽取意見建議時提出,利用新技術,山西可以將煤炭和環保結合起來,搭建平臺,聚集資金和人才,打造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煤炭清潔利用基地。“煤炭清潔利用其實可以比天然氣更環保。”
山西,這一“黑金”之鄉,正在走向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解決人和錢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今年向大會提交了12條建議,其中4條涉及去產能。他最關心的是,盡快出臺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施細則及配套政策,使去產能落地。
2016年2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文件明確了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政策支持的方向,但文件對相關政策的具體操作程序、細則沒有規定。
目前,重慶、山西、山東、貴州等地發布了煤炭行業去產能的詳細規劃。但是,山西省化解過剩產能的具體實施意見尚未公布。
張有喜介紹,“十三五”期間,同煤集團擬關閉退出12座礦井,化解產能1255萬噸,減少虧損12.4億元,涉及人員約1.5萬人。重點是在2016年集中攻堅,先期關閉5座礦井,產能660萬噸。
他認為,煤炭企業去產能的壓力很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往哪兒去,二是錢從哪兒來。
公開報道稱,山西煤炭行業從業人員近百萬人。截至2014年底,山西省屬五大煤企集團職工總數超過70萬人。早在2014年,一些大型煤企就開始通過推行、職工輪崗輪休、裁減勞務派遣工等方式“瘦身自救”。
人保部部長尹蔚民在2月2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煤炭和鋼鐵這兩個行業初步統計共有180萬職工需要分流安置。中央財政將拿出1000億獎補資金,用于去產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
僅靠中央財政無法解決化解過剩產能的資金需求。3月6日,山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令狐安建議設立煤炭發展和清潔利用支持基金,健全融資體系。他還建議對煤炭實行全成本定價,各方合理承擔。
誰應該退出?
“對‘僵尸’企業,中央清理的決心已經非常堅定,任何人都不要再戀戀不舍了,要讓‘僵尸’企業入土為安。眾多國有老煤礦,做出過巨大的歷史貢獻,它們的建設和發展是偉大的;如今,他們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誰能夠讓這些企業‘安樂死’,完成這些企業的平穩退出,誰就是光榮的。”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卜昌森3月2日在《山西日報》撰文稱。
但僵尸企業的標準至今沒有定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得到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國資委主任王昌的一份建議,他認為國家有關部門對處置“僵尸企業”只是提出了描述性概念和一般性原則,缺少量化性指標和有針對性處置措施。
他還以河北省為例,指出發改委、工信廳、國資委、財政廳等多個部門對“僵尸企業”的調查范圍不同、口徑標準不一致,各部門統計的困難企業各項指標比較混亂,還不能作為制定政策的可靠依據。
卜昌森認為,山西煤炭并非全面產能過剩。他認為,如果要談“去煤化”,那就要正本清源,堅定不移地“去落后產能、去不安全產能、去非法違法產能”。
而業內資深人士馬俊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清理僵尸煤礦企業時,“不一定要以企業為單位,而是以礦井為單位,那些開采成本高、資源枯竭、安全生產條件差的礦井會首當其沖。”
“但是安全生產條件差的礦井數量很少;資源整合后,資源枯竭礦井保留下來的也不太多,所以最好操作的標準還是以生產成本衡量。”馬俊華說。
馬俊華認為,由于維持停產狀態仍然需要成本,且還需支付銀行貸款,部分煤礦可能會選擇退出。“這些生產成本高、競爭力弱、資金壓力大的煤礦主要是民營煤礦,它們的融資渠道、銷售渠道、運輸能力和國有煤礦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國有煤礦的個別礦井也可能成為‘僵尸礦井’。”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長李小鵬在山西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介紹,山西煤炭全行業庫存達5076萬噸,比2011年底增長3倍多。
李小鵬在3月5日山西團全團會議上指出,要按照淘汰一批、重組一批、退出一批、核減一批、延緩一批的思路和暫停新出讓資源、暫停新上項目等措施化解煤炭過剩產能。
3月5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山西代表團聽取意見建議時提出,利用新技術,山西可以將煤炭和環保結合起來,搭建平臺,聚集資金和人才,打造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煤炭清潔利用基地。“煤炭清潔利用其實可以比天然氣更環保。”
山西,這一“黑金”之鄉,正在走向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解決人和錢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今年向大會提交了12條建議,其中4條涉及去產能。他最關心的是,盡快出臺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施細則及配套政策,使去產能落地。
2016年2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文件明確了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政策支持的方向,但文件對相關政策的具體操作程序、細則沒有規定。
目前,重慶、山西、山東、貴州等地發布了煤炭行業去產能的詳細規劃。但是,山西省化解過剩產能的具體實施意見尚未公布。
張有喜介紹,“十三五”期間,同煤集團擬關閉退出12座礦井,化解產能1255萬噸,減少虧損12.4億元,涉及人員約1.5萬人。重點是在2016年集中攻堅,先期關閉5座礦井,產能660萬噸。
他認為,煤炭企業去產能的壓力很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往哪兒去,二是錢從哪兒來。
公開報道稱,山西煤炭行業從業人員近百萬人。截至2014年底,山西省屬五大煤企集團職工總數超過70萬人。早在2014年,一些大型煤企就開始通過推行、職工輪崗輪休、裁減勞務派遣工等方式“瘦身自救”。
人保部部長尹蔚民在2月2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煤炭和鋼鐵這兩個行業初步統計共有180萬職工需要分流安置。中央財政將拿出1000億獎補資金,用于去產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
僅靠中央財政無法解決化解過剩產能的資金需求。3月6日,山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令狐安建議設立煤炭發展和清潔利用支持基金,健全融資體系。他還建議對煤炭實行全成本定價,各方合理承擔。
誰應該退出?
“對‘僵尸’企業,中央清理的決心已經非常堅定,任何人都不要再戀戀不舍了,要讓‘僵尸’企業入土為安。眾多國有老煤礦,做出過巨大的歷史貢獻,它們的建設和發展是偉大的;如今,他們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誰能夠讓這些企業‘安樂死’,完成這些企業的平穩退出,誰就是光榮的。”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卜昌森3月2日在《山西日報》撰文稱。
但僵尸企業的標準至今沒有定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得到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國資委主任王昌的一份建議,他認為國家有關部門對處置“僵尸企業”只是提出了描述性概念和一般性原則,缺少量化性指標和有針對性處置措施。
他還以河北省為例,指出發改委、工信廳、國資委、財政廳等多個部門對“僵尸企業”的調查范圍不同、口徑標準不一致,各部門統計的困難企業各項指標比較混亂,還不能作為制定政策的可靠依據。
卜昌森認為,山西煤炭并非全面產能過剩。他認為,如果要談“去煤化”,那就要正本清源,堅定不移地“去落后產能、去不安全產能、去非法違法產能”。
而業內資深人士馬俊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清理僵尸煤礦企業時,“不一定要以企業為單位,而是以礦井為單位,那些開采成本高、資源枯竭、安全生產條件差的礦井會首當其沖。”
“但是安全生產條件差的礦井數量很少;資源整合后,資源枯竭礦井保留下來的也不太多,所以最好操作的標準還是以生產成本衡量。”馬俊華說。
馬俊華認為,由于維持停產狀態仍然需要成本,且還需支付銀行貸款,部分煤礦可能會選擇退出。“這些生產成本高、競爭力弱、資金壓力大的煤礦主要是民營煤礦,它們的融資渠道、銷售渠道、運輸能力和國有煤礦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國有煤礦的個別礦井也可能成為‘僵尸礦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