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份,去產能的”集結號”再次吹響。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消化煤炭等行業的過剩產能。”這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主持召開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時講的話。
緊接著,國家發改委召開定時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已經建立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化解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化解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已取得重大進展,相關配套政策文件正在陸續印發。
趙辰昕表示,目前,已經研究制定了8個專項配套政策文件,主要圍繞財稅金融支持、職工安置、國土、環保、質量、安全。涉及部門包括財政部、人社部、質檢總局等多個部門。
政策初見成效
其實,從今年1月份到現在短短幾個月中,我國就已經出臺了多個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例如,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在近年來淘汰落后煤炭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
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公開表示,中央政府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規模是兩年1000億元,用于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過程中的職工安置。
3月31日,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和改善煤炭生產經營秩序的通知》,要求從2016年開始,全國所有煤礦按照276個工作日規定組織生產,即直接將現有合規產能乘以0.84的系數后整取,作為新的合規生產能力。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化解煤炭等行業產能過剩,國土資源部等部委對外分別表示,將通過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嚴控新增產能用地、盤活土地資源等措施,支持煤炭等過剩行業退出、轉讓和兼并重組。
隨著國家政策的頻繁出臺,安徽、河北、山西、貴州、吉林、遼寧、山東、河南八省份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方案已經上報至國務院有關部門。
據了解,江西宜春市近日關閉了高安豐景煤礦、太陽鎮東口煤礦、德輝煤礦等13處小煤礦。今年3月份開始,福建漳州全面終止朝鮮煤炭的進口。
去產能政策再度“升級”,再一次表明了我國高層對煤炭等過剩產能的決心是堅定的。
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去產能已初見成效。
宋智晨說,相比去年11月,動力煤樣本礦區虧損礦井個數占比96.6%,環比收窄1.5個百分點,虧損產能占比85.9%,與上月比收窄5.8個百分點。煉焦煤樣本礦區虧損面在九成左右,虧損礦井個數占比95.9%,虧損產能占比95.91%,與上月相比持平。
據公開數據顯示,1~2月,全國煤炭產量5.13億噸,同比下降6.4%,鐵路煤炭發運3.15億噸,同比下降12.8%。進口2877萬噸,下降10.2%。
煤炭行業分析師郭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需求低迷的現狀與供給側改革的預期共同作用,使得近期的動力煤期貨市場逐漸轉變為近低遠高的正向市場。動力煤下游需求依然疲軟,這成為制約動力煤現貨價格上漲幅度的重要因素。
據機構給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4月14日環渤海動力煤平均價格報收于389元/噸,連續四周價格持平,此前兩個月均呈上漲行情。4月上旬動力煤期貨市場迎來開門紅,打破了窄幅振蕩的橫盤局面,主力1609合約放量增倉上行,價格再創年內新高。
“2月末,煤炭企業存煤1.22億噸,同比增長13.8%,進入2016年以來,煤炭供給側改革持續發酵,正在向政策的落實階段過渡。進入4月份后,煤炭供給側改革也將進入一個發布小高潮。”郭愷對記者說,受產區煤礦減產政策升級的影響,環渤海港口煤炭貨源調進速度再次放緩,庫存回升力度不及預期。港口貨源供應量也相應偏緊,短期來看,煤價在高位仍有望獲得支撐。
謹防補貼變“養料”
隨著煤炭行業去產能的持續推進,各地方各項補貼也在增加。近期16家上市煤企發布了2015年報,這些上市煤企去年共獲得補貼20.9億元,而2014年獲得政府補貼為11.6億元,同比增加80%。
“煤企獲得政府補貼,或許導致去產能的過程延長。”郭愷說,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了“僵尸煤企”機會,如果讓“僵尸煤企”倚仗補貼繼續存活,這對它們來說只會是飲鴆止渴,要防止補貼成為“僵尸企業”復活的“養料”。
據公開數據披露,雖然龍煤集團一直處于虧損,但政府對其的補助卻不斷增加。有資料顯示,政府的補助從2012年的2.89億元增至2013年的3.49億元,2014年補助30億元來緩解龍煤集團流動資金的困難。
宋智晨對記者說,在去產能過程中,一方面煤炭行業長期處于行政過度干預、國企占據主導、調控機制失靈的畸形市場環境,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市場調節和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另一方面在去產能、去除“僵尸企業”過程中涉及人員安置、債務處置、社會穩定等一系列問題。
可喜的是,對于去產能,我國已經從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發改委對外表示,在煤炭去產能方面,山東能源集團、陜煤化集團,在產能壓減、轉產轉型、職工安置等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這種經驗可以進行借鑒,目前已經開始推介這些典型。
煤炭行業要真正迎來復蘇,必須要走完去產能這條路,除了去產能,還應加快煤炭企業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河南省政府下發《關于促進煤炭行業解困的意見》提出,2016年—2018年,每年安排2億元資金,對省骨干煤炭企業非煤產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等轉型升級項目給予專項補助。
對此,有業內認為,后續還將有其他省市出臺有關的政策來支持煤企轉型。
宋智晨認為,煤炭轉型升級,一方面積極引入先進煤化工技術,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實現煤炭由能源向原料的轉變;另一方面積極引入現代煤炭金融手段,加快發展煤炭期貨交易,支持企業開展套期保值,努力降低市場風險。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消化煤炭等行業的過剩產能。”這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主持召開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時講的話。
緊接著,國家發改委召開定時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已經建立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化解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化解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已取得重大進展,相關配套政策文件正在陸續印發。
趙辰昕表示,目前,已經研究制定了8個專項配套政策文件,主要圍繞財稅金融支持、職工安置、國土、環保、質量、安全。涉及部門包括財政部、人社部、質檢總局等多個部門。
政策初見成效
其實,從今年1月份到現在短短幾個月中,我國就已經出臺了多個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例如,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在近年來淘汰落后煤炭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
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公開表示,中央政府決定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資金規模是兩年1000億元,用于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過程中的職工安置。
3月31日,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和改善煤炭生產經營秩序的通知》,要求從2016年開始,全國所有煤礦按照276個工作日規定組織生產,即直接將現有合規產能乘以0.84的系數后整取,作為新的合規生產能力。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化解煤炭等行業產能過剩,國土資源部等部委對外分別表示,將通過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嚴控新增產能用地、盤活土地資源等措施,支持煤炭等過剩行業退出、轉讓和兼并重組。
隨著國家政策的頻繁出臺,安徽、河北、山西、貴州、吉林、遼寧、山東、河南八省份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方案已經上報至國務院有關部門。
據了解,江西宜春市近日關閉了高安豐景煤礦、太陽鎮東口煤礦、德輝煤礦等13處小煤礦。今年3月份開始,福建漳州全面終止朝鮮煤炭的進口。
去產能政策再度“升級”,再一次表明了我國高層對煤炭等過剩產能的決心是堅定的。
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去產能已初見成效。
宋智晨說,相比去年11月,動力煤樣本礦區虧損礦井個數占比96.6%,環比收窄1.5個百分點,虧損產能占比85.9%,與上月比收窄5.8個百分點。煉焦煤樣本礦區虧損面在九成左右,虧損礦井個數占比95.9%,虧損產能占比95.91%,與上月相比持平。
據公開數據顯示,1~2月,全國煤炭產量5.13億噸,同比下降6.4%,鐵路煤炭發運3.15億噸,同比下降12.8%。進口2877萬噸,下降10.2%。
煤炭行業分析師郭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需求低迷的現狀與供給側改革的預期共同作用,使得近期的動力煤期貨市場逐漸轉變為近低遠高的正向市場。動力煤下游需求依然疲軟,這成為制約動力煤現貨價格上漲幅度的重要因素。
據機構給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4月14日環渤海動力煤平均價格報收于389元/噸,連續四周價格持平,此前兩個月均呈上漲行情。4月上旬動力煤期貨市場迎來開門紅,打破了窄幅振蕩的橫盤局面,主力1609合約放量增倉上行,價格再創年內新高。
“2月末,煤炭企業存煤1.22億噸,同比增長13.8%,進入2016年以來,煤炭供給側改革持續發酵,正在向政策的落實階段過渡。進入4月份后,煤炭供給側改革也將進入一個發布小高潮。”郭愷對記者說,受產區煤礦減產政策升級的影響,環渤海港口煤炭貨源調進速度再次放緩,庫存回升力度不及預期。港口貨源供應量也相應偏緊,短期來看,煤價在高位仍有望獲得支撐。
謹防補貼變“養料”
隨著煤炭行業去產能的持續推進,各地方各項補貼也在增加。近期16家上市煤企發布了2015年報,這些上市煤企去年共獲得補貼20.9億元,而2014年獲得政府補貼為11.6億元,同比增加80%。
“煤企獲得政府補貼,或許導致去產能的過程延長。”郭愷說,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了“僵尸煤企”機會,如果讓“僵尸煤企”倚仗補貼繼續存活,這對它們來說只會是飲鴆止渴,要防止補貼成為“僵尸企業”復活的“養料”。
據公開數據披露,雖然龍煤集團一直處于虧損,但政府對其的補助卻不斷增加。有資料顯示,政府的補助從2012年的2.89億元增至2013年的3.49億元,2014年補助30億元來緩解龍煤集團流動資金的困難。
宋智晨對記者說,在去產能過程中,一方面煤炭行業長期處于行政過度干預、國企占據主導、調控機制失靈的畸形市場環境,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市場調節和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另一方面在去產能、去除“僵尸企業”過程中涉及人員安置、債務處置、社會穩定等一系列問題。
可喜的是,對于去產能,我國已經從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發改委對外表示,在煤炭去產能方面,山東能源集團、陜煤化集團,在產能壓減、轉產轉型、職工安置等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這種經驗可以進行借鑒,目前已經開始推介這些典型。
煤炭行業要真正迎來復蘇,必須要走完去產能這條路,除了去產能,還應加快煤炭企業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河南省政府下發《關于促進煤炭行業解困的意見》提出,2016年—2018年,每年安排2億元資金,對省骨干煤炭企業非煤產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等轉型升級項目給予專項補助。
對此,有業內認為,后續還將有其他省市出臺有關的政策來支持煤企轉型。
宋智晨認為,煤炭轉型升級,一方面積極引入先進煤化工技術,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實現煤炭由能源向原料的轉變;另一方面積極引入現代煤炭金融手段,加快發展煤炭期貨交易,支持企業開展套期保值,努力降低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