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17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第54期“經濟每月談”上指出,體制性產能是在地方利益驅動下為GDP導向下產生的巨大的產能過剩。這種產能過剩最難治療,因為很大程度上是招商引資、落戶大項目、行政性干預造成的結果。
陳文玲指出,產能的適度過剩是市場經濟的規律,可以實現優勝劣汰,使社會平均使用率發揮作用,才能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所以,適度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
陳文玲指出,未來化解落后產能,可從五方面實現突破:
一是把化解過剩產能與形成新的產業布局緊密結合,力求通過創新驅動、高端產業的帶動,從產業布局、產業升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要把化解過剩產能與形成新的區域布局結合起來。推動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在轉移中實現升級,實際上就優化了區域布局。
三是要把化解過剩產能與形成新的貿易布局結合起來。未來應隨著貿易流向、貿易生成地、主要的貿易伙伴所需要的貿易計算出最小成本的物流路徑,來設計制造業新的布局。
四是在制造業優勢和貿易優勢結合上尋求重大突破。
五是把化解過剩產能和形成新的市場布局結合起來。將中國市場優勢更多的復制到周邊國家和其他國家,使流通成為帶動制造業轉移、帶動制造業重組、集聚,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個引導性的力量。(來源:證券日報)
又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17日在北京表示,有效化解過剩產能,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與中國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新的產業和貿易布局相結合。
陳文玲是在當日舉行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每月談”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她表示,對過剩的產能要進行有效的分類。適度的過剩是市場經濟規律的體現,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可以優勝劣汰,可以使社會平均利用率發揮作用。但是,過度過剩、絕對過剩、行政過剩則是計劃經濟、行政過度干預的產物。
陳文玲認為,中國在過剩產能的處理方法上,要更加有智慧,一方面保持制造業競爭力和已形成的優勢,另一方面又可以把長期積累的問題解決好。
陳文玲建議,可以通過推動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梯度轉移化解產能過剩,從產業結構上通過創新和推動,在轉移中升級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布局,同時還可以隨著貿易流向、貿易生成地、主要的貿易伙伴所需要的貿易可以最小成本的物流路徑,來設計制造業新的布局。
陳文玲提醒,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要預防一些隱患和風險。一是防止過度生硬的行政手段。二是在退出過程中嚴密關注金融風險,對化解過剩的產能要有成本和財務等金融方面的分析。三是防范失業的風險,特別是針對吸納勞動力較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