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視察時指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只要瞄準市場推進供給側改革,產業優化升級的路子是完全可以闖出來的。”作為重慶市屬最大國有工業企業,重鋼必須深刻地意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和實踐創新,有很強的現實必然性和時代意義。尤其是在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時期,重鋼要想真正實現脫困突圍,必須做好“瞄準市場”這篇文章,增有效供給,去無效供給,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件大事抓好抓實。
一、著力重鋼區域市場轉型,以新供給提升新價值
1.瞄準市場需求,把握戰略機遇。“供需錯位”已成為阻礙重鋼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重鋼要轉型脫困,就必須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當前國內鋼鐵產能嚴重過剩,下游需求不斷萎縮,行業整體虧損嚴重。西南地區的鋼材區域市場形勢略好,2015年,重慶市的汽車產量已突破300萬輛,成為中國目前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形成了“1+10+1000”的汽車產業集群體系,高端汽車板的市場需求和市場潛力十分巨大。但長期以來,重慶的汽車用鋼主要由區域外鋼廠供應或依靠進口。雖然本地有眾多車企,但由于缺乏汽車用鋼生產線,多年來重鋼始終無力介入這個巨大的市場。坐擁區位優勢的重鋼必須把握增加有效供給、占領市場先機的迫切需求和大好機遇,力推冷軋、鍍鋅項目上馬,把開發汽車用鋼作為產品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2.定位高端市場,提升產品價值。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因此,強調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生產、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為真正啟動內需,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創造條件。4月6日,重鋼與韓國浦項正式簽訂了項目合資合同,標志著雙方合作建設冷軋、鍍鋅汽車鋼板項目正式啟動,其特殊意義在于,沒有在產能過剩的粗鋼領域增加一噸鋼,而是在高端的冷軋、鍍鋅領域增加180萬噸有效供給,在國內最高端汽車面板、家電板等領域一舉填補“重慶造”空白,實現產業鏈延伸,有效釋放資源整合優勢,提升產品價值,服務區域市場,推動重鋼轉型升級,助力重慶經濟社會發展。
3.轉移低效產能,優化產品結構。目前,重鋼產品結構不合理,船板的比重偏大。按照市委市政府近期通過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重鋼要進一步調減船板鋼產能,轉移到生產汽車用鋼、建筑用鋼上。攜手浦項,就是重鋼進軍高端汽車用鋼市場決心的體現。屆時,依靠重鋼的本地市場流通平臺優勢,加上浦項的技術優勢,以新供給提升新價值的設想將變為現實。而對于本地車企而言,一旦用鋼實現本地采購,也將大大節省物流成本。除進軍高端汽車用鋼市場外,還應全面發力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生產。同時,現有的中厚板生產線和長材產線,也要大力引進新技術和進行品種結構調整,使鋼鐵主業形成汽車用鋼、結構用鋼、電工鋼、家電板、鍋爐及壓力容器鋼等具有競爭優勢的五大系列產品。
二、著力重鋼產品結構轉型,以新空間發展新產業
1.發力鋼結構,謀求轉型升級。2015年11月,重鋼集團聯手重慶城投、重慶地產、重慶建工、重慶交開投、重慶高速等5家集團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重慶鋼結構產業有限公司(下稱“重慶鋼構”),拉開了我市鋼鐵和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大幕。組建重慶鋼構,既是重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企業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在鋼材現貨市場上,鋼價仍很低,重鋼又面臨“兩頭在外”的窘況——鐵礦石海外進口、鋼材往外地銷售,“重鋼造”中厚板的本地消化率不足兩成,加上重鋼歷來的“拳頭產品”,如船板鋼等面臨激烈競爭,亟須轉型。
2.發展鋼結構,有效化解產能。要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必須實施供給側改革,拓展新市場是主要方式之一。在重慶鋼構簽約儀式上,市長黃奇帆指出,歐美發達國家鋼結構建筑占比普遍在40%以上,我國則不到5%,重慶更是只有2.9%。如果將我國城市鋼結構建筑占比提高30%,每年可新增7500萬噸建筑用鋼。重慶市政府為加快鋼結構推廣應用及產業創新發展而發布的2016年2號文件中也提到,到2018年,重慶市鋼結構產值占建筑業總產值比重將達到5%,新建市政交通基礎設施應用鋼結構比重達50%。同時,為推廣鋼結構應用,《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建設綠色城市,推動建設方式創新,推廣裝配式建筑、鋼結構建筑和綠色新型建材。正是由于其蘊含的供給側改革理念將帶來的巨大市場,重慶鋼構在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將有效化解鋼鐵過剩產能。
3.借力鋼結構,打造全產業鏈。需求側市場巨大,重鋼必須借力鋼結構,在謀求產品結構轉型的同時,大力發展新產業。重慶鋼構業務涵蓋鋼結構設計制造、建筑安裝施工、項目開發運營等領域,集合了全產業鏈,構筑產業聯盟,其目標就是打造國內一流的鋼結構集成服務龍頭企業。特別是重慶鋼構被列為重慶市建筑產業現代化首批示范基地,對重慶鋼構將長壽晏家鋼結構基地打造成集產品研發、設計、制造、安裝以及接待參觀等集成一體化綠色鋼結構產業園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重慶鋼構發展壯大后,能夠補齊我市鋼結構發展短板,形成鋼結構與預制結構“雙輪驅動”的建筑產業現代化新格局。同時,多家市屬國企參與合作,也將有利于優化股權結構、整合社會資源和引入金融支持,讓重慶鋼構兼具“投行+總承包+PPP”功能,增強承攬公共設施建筑建設的市場競爭力。
三、著力重鋼創新驅動轉型,以新技術帶動新發展
1.因地制宜,推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底氣”所在。重鋼要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原動力”,靠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推動工藝和產品向特色化和效益化方向發展。同時,擴大開放合作,堅持自主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積極推進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和高端產品市場培育,研發生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通過創新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釩鈦磁鐵礦資源已被國家列為戰略資源,重鋼西昌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昌公司”)所在太和釩鈦磁鐵礦區,盡管磁鐵礦資源地質儲量豐富,但采剝量大、礦石品位差異大,嚴重制約了入選釩鈦磁鐵礦石的穩定性。重鋼著力創新驅動轉型,以新技術帶動新發展,依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品位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技術,突破了釩鈦資源開采、選礦、伴生稀貴金屬回收、深加工等領域的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并成功應用推廣,釩鈦礦產 資源回收率水平國內領先,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產業升級,形成聚集效應。要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拓寬應用領域,在西昌公司實施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項目,不斷提高采選礦技術水平,持續推進重大技術創新,強化綜合開發利用。目前,太和釩鈦磁鐵礦區已探明儲量約3億噸,遠景儲量超過17億噸。西昌公司2012年4月建成投產300萬噸/年采選擴建工程項目,形成年產釩鈦鐵精礦110萬噸、鈦精礦15萬噸、鈷硫精礦3萬噸的生產能力。為進一步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礦山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與資源儲量更適宜的采選規模,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使太和釩鈦磁鐵礦區快速形成釩鈦資源創新開發利用的聚集效應,將太和礦區豐富的釩鈦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西昌公司正在規劃實施1000萬噸/年采選擴建工程,完成后將形成年產釩鈦鐵精礦360萬噸、鈦精礦40萬噸、鈷硫精礦6.5萬噸的生產能力。
3.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山。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支持礦山企業技術和工藝改造,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礦產資源保護和儲備工程,提高礦產資源開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重鋼要切實做好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依靠科技創新,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節約集約利用資源,避免無序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努力把西昌公司打造成產業水平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生態環境好的礦山企業。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突圍之路上,重鋼已經邁出了堅定的步伐,只要全體重鋼人共同努力,在黨中央、國務院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國資委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正確處理好生產經營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重鋼就一定能化解當前面臨的諸多困難,實現轉型脫困發展。來源:重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