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晚間,華菱鋼鐵對外披露2016年半年報業績預告稱,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虧損區間為8.6億元—9.6億元。在鋼鐵去產能的大背景下,依然沒有實現扭虧的華菱鋼鐵拋出了重組轉型的計劃。
華菱鋼鐵7月17日晚間發布重組預案,公司擬通過資產置換、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及募集配套資金的一系列交易,置出原有鋼鐵主業相關資產,并注入優質金融資產與發電資產,擬置入及購買資產交易金額合計為137.18億元。重組完成后,公司將成為從事信托、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及節能發電業務的雙主業綜合性公司。公司實際控制人仍為湖南省國資委,因此此次交易不構成借殼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華菱鋼鐵是湖南最大的鋼鐵企業,實際控制人為湖南省國資委。年產能為生鐵1600萬噸、粗鋼1810萬噸、鋼材1830萬噸,產品以冷熱軋超薄板、寬厚板、無縫鋼管和線材為主。
鋼鐵行業作為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迫于去產能的壓力,催生了“國企殼資源”,在對旗下殼資源的整合中,鋼鐵企業將同一國資委控制下的非上市金融資產注入正日益成為主要方向之一。而將積重難返的資源類資產置出,轉而收購盈利性較強的金融類資產,這已成為地方政府拯救當地國企的“新套路”。
為了拯救當地資源類產業支柱型企業,湖南省國資委此次伸出“援手”幫助華菱鋼鐵實現重組,而提供“神助攻”的則是該省目前唯一的一家地方金融控股集團財信金控。
這種情況并非湖南獨有。6月3日晚間,重慶鋼鐵發布停牌公告,計劃從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收購非上市金融類等資產,并同時出售公司鋼鐵相關資產。而山東鋼鐵(下稱“山鋼”)也于6月28日披露,為進一步通過山東鋼鐵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下稱“山崗財務”)獲得更多發展所需資金支持,公司擬向后者增資7億元。光大證券研報顯示,山鋼主業經營艱難,但其控股的金融資產如中泰證券、萊商銀行、山鋼財務等表現優異。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不少地方的國資委已經成為推動鋼鐵企業從“鋼鐵向金融”轉變的重要推力。而上一次國資委在鋼企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還要追溯到幾年前鋼鐵行業的景氣周期。
在鋼鐵行業紅火的年代,地方國資委一直熱衷域內鋼鐵企業的整合。2009年9月份,山東大型國有鋼鐵企業、處于虧損中的山東鋼鐵集團(下稱“山鋼集團”)吃掉了處于盈利狀態的民營企業——日照鋼鐵。山鋼集團重組日鋼成功,是中國鋼鐵業重組沖鋒號吹響以來最流行的模式,各省市國資委當時十分熱衷炒鋼企重組這道菜。
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07年至2011年鋼鐵行業發展迅猛的這幾年時間里,跨區域和區域內鋼企整合大手筆不斷:寶鋼重組八鋼、韶鋼,武鋼重組昆鋼、柳鋼,首鋼重組水鋼、長鋼、通鋼、馬鋼重組合鋼以及山東鋼鐵、渤海鋼鐵集團等先后進行。
在這些兼并重組過程中,除了寶鋼、武鋼等央企之外,其他地方性鋼企之間的整合更多是地方國資委在推動。一位鋼鐵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由于企業兼并重組多為政府主導行為,市場選擇缺位嚴重,從而導致整合之后的鋼企迅疾進入大規模擴張階段,從而帶來鋼鐵行業中低端產品的嚴重過剩。而這正是現一階段鋼鐵產能過剩問題的源頭之一。
政府主導鋼企發展思路顯然不利于鋼企長久發展,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市場出清的作用,很可能會帶來鋼鐵行業劇烈的“切膚之痛”。因此在鋼鐵行業去產能的過程中,政府依然不會缺位。在重慶鋼鐵和華菱鋼鐵的重組過程中,重慶和湖南的國資委依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是,雖然地方政府著力促成鋼鐵企業重組轉型的出發點是好的,政策的大力扶持也確實可能幫助這些企業早日脫困,實現轉型。但是“脫實入虛”卻與近來國家政策強調的“脫虛向實”多少有些出入。之前在報道韶鋼資產重組中,就有某證券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類金融資產證券化是嚴格監管對象,從監管的大方向來看,禁止“脫實向虛”是主流。
針對鋼鐵企業“脫實向虛”,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林伯強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稱,對鋼鐵主業進行替換并無助于“去產能”,只是將鋼鐵產能轉移了地方,甚至有可能將原本置于公眾視線內的鋼鐵資產轉向無信披要求的“暗處”,對行業發展可能更為不利。
基于此,一方面國家去產能信心堅定,相關政策配套不斷落地,政策壓力漸強;另一方面,作為地方納稅大戶的各鋼企在去產能大背景下主業生存日益艱難。因此,處于中央和企業訴求夾縫中的地方政府在政策選擇上空間日益狹小,而借助國資平臺,實現鋼企主業的切換不能不說是三方政策拿捏平衡后的折中之舉。分析師表示,通過股權置換,地方金融企業可以變相“借殼上市”,而過剩鋼鐵行業也一下子就成了金控平臺,是一種地方層面的靈活之舉。華菱鋼鐵獨立董事、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洪衛就認為,公司實施“置出鋼鐵資產、置入金融資產”的做法,不但有利于中小投資者,而且對于華菱的鋼鐵產業發展是有好處的。
不過,折中之舉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華菱鋼鐵重組轉型能否最終成型尚不得而知。中央、地方和鋼企之間的博弈將會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持續存在,鋼鐵行業的未來出路仍然還在摸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