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創新闖市場
8月2日,對于太鋼集團核電用鋼業務部是一個雙喜臨門的日子——國內首創的整體成型核電用不銹鋼方管材料裝車發往山東榮成國家核電示范反應堆項目現場;同一天,不銹鋼板材成功打入巴基斯坦核電站項目,這是該種核電材料首次邁出國門。
在產品啟運現場,太鋼集團核電用鋼業務部部長李志斌高興地說:“核電站對鋼材的內在性能和品種規格要求極高,太鋼此前已先后在國內獨創了核電站用C型、L型、U型、T型、H型和矩形系列不銹鋼管,現在,難度最大的方管也應運而生,算得上是‘滿堂紅’了。”
由進口到替代進口、再到出口,太鋼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今年4月,不銹鋼特種材料成功中標武漢青山長江大橋項目,這是該產品首次應用于我國內河橋梁建設;5月,自主研發生產的不銹鋼擠壓件產品在國內首次成功應用于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再次登上“人造太陽”;6月,國內首家研發用于建造萬噸以上化學品船的雙相不銹鋼新型材料,成功替代進口;8月,雙相不銹鋼“搶回”挪威國家石油標準NORSOKM-650認證,成為繼雙相不銹鋼螺紋鋼筋通過英國CARES認證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意味著太鋼不銹鋼特種材料從國際高端建筑領域邁向海洋、油氣開采新市場。
這一個個重大突破,得益于太鋼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拓展新領域、創造新需求、引領新市場,為企業注入了強勁活力和動力,打造著新常態下的核心競爭力。今年上半年,在鋼鐵行業形勢跌宕起伏、企業舉步維艱的困難形勢下,太鋼以創新驅動品種結構優化升級,以市場競爭倒逼挖潛降本和提質增效。在鋼產量同比下降的情況下,太鋼雙相和耐熱不銹鋼、罐箱用不銹鋼、鐵素體不銹鋼、油井和鍋爐用不銹鋼管坯開發量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2.7%、82.6%、40.8%和54.29%,助推企業整體實現扭虧為盈。
管理創新挖潛力
太鋼的創新,不只體現在高新產品的研發上,更體現在依靠管理創新和工藝技術創新挖掘潛力、降本增效上。堅持在創新驅動上做足文章,靠創新補齊短板,激發活力——
組織十多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型攻關團隊,跟蹤國內外重大項目,超前介入工程項目設計環節,主動推介性能更優異、成本更低的新型材料,以有力的話語權推動用鋼行業升級換代;
發揮16個科研實驗室和先進不銹鋼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省不銹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鐵道車輛用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創新平臺作用,承接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30多個,強化產品設計和工藝技術試驗,加快形成批量生產能力;
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命題承包制,科技人員自主選題、按貢獻參與分配,上不封頂,實行即時激勵,項目攻關成功一個,獎勵一個;
創建“首席工程師”和“產品工程師”制度,實行新產品設計、開發、生產、應用的“一貫制”“一站式”攻關體系,為客戶提供一攬子“管家式”服務,推動高、精、尖、特產品持續成長……
國外進口礦價的持續深度下跌,不僅沒有壓跨太鋼的自有礦山,反而倒逼太鋼各礦山變革經營模式,在采礦大車和電機維修等崗位實行單機承包,原來由外部協力隊伍干的活,現在職工主動頂了上去,用工成本大大降低;礦山30多個技術攻關和創新課題結出累累碩果。今年上半年,通過管理和技術創新,太鋼礦山選礦入磨粒度、金屬回收率等指標均實現大幅提高,礦山系統降成本指標同比多降28.36%,成為應對國際礦價風險的“殺手锏”。
作為主力廠的太鋼煉鋼二廠,承擔著80%的品種鋼冶煉任務。眾所周知,鉻\鎳是貴重金屬,占到不銹鋼冶煉成本的70%以上。面對不銹鋼異常慘烈的市場競爭,煉鋼二廠自我加壓,組成“技術—管理—操作”三結合的工藝技術攻關團隊,在原料結構優化、貴重金屬回收、質量指標提升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創造了歷史新水平。上半年,全廠降成本達2.71億元。廠長趙恕昆說:“創新的源泉是競爭,對于競爭,我們有足夠自信,別人能夠做到的,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到。市場如賽場,沒有誰是天生的領先者。創新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作為一線干部,更要勇于擔當,要勇敢面對可能的挫折甚至失敗,這必須有足夠的勇氣。”
正是這樣的擔當與責任,成為太鋼直面市場、挑戰極限的強大支撐。今年上半年,太鋼鋼鐵板塊比上年同期降成本8.38億元。
太鋼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曉波多次表示:太鋼將咬定“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的戰略目標不放松,瞄準高端市場、重點領域、新興行業,大力研發獨有的、領先的“藍海”產品,搶占競爭制高點,堅決打贏生存保衛戰,鞏固在全球不銹鋼行業的領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