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包作為連鑄系統的關鍵容器,理所應當地成為了連鑄作業區防范高溫金屬液體泄露的重中之重。在6#連鑄機主控室的一面墻上整整齊齊地掛著一排臺賬,其中一個就是《包壁包底測溫記錄》,上面詳細地記錄了每個中包的包號、包況,以及每隔一段時間其包壁包底的溫度。“出于安全考慮,中包在使用12小時后,每隔2個小時就要對包壁包底進行一次測溫;20小時之后,必須每小時測一次。如果發現包底溫度大于220度或包壁溫度大于400度就必須強制下線。”連鑄作業區安全員楊岡平說道,“雖然相關制度很健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些小問題,比如包底溫度測量不準確,誤差較大,拐角處無法測量等。”
為了消除這些“危險分子”,連鑄作業區可謂是煞費苦心。目前,連鑄新、老區所使用的中包均由兩層組成,中間存在15至18公分的間隙,導致拐角處只有鋼板發紅才能發現,到那時已經“悔之晚矣”。針對這一問題,該作業區分別在每個中包兩側的拐角處割出一個大約6公分的圓孔,這樣用測溫槍便會對內部溫度“一探究竟”。同時,還在中包底部鋼水沖擊區的位置用圓鋼焊接成圈狀,當上線時只需要用測溫槍對準圈內測量便會更加精確地掌握中包底部的實時溫度。
不僅如此,連鑄作業區還在中包的各個“細胞”下功夫,全面防范高溫金屬液體的泄露。據楊岡平介紹,水口是中包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如果上、下水口校不正鋼水便會從縫隙間流出,造成高溫金屬液體泄露,因此在維修的過程中維修工通過用塞尺來調整機件,以此來校正其松緊程度,中包上、下水口采用氣體彈簧來固定,其上線的標準壓力為1.5至2.5Mpa,但是現在使用的彈簧壓力均超過2.5Mpa,有的甚至達到3.5Mpa以上。維修工為了合理均勻分布各彈簧專門用40毫米的鋼板和一截螺紋鋼焊接成了這種塞尺測量工具。使用時,通過調整彈簧上的螺栓來調節機件之間的距離,使塞尺剛好能塞入其中,均勻受力為止。
除此之外,連鑄作業區還明確要求各班組在中包上線后由臺上組長對機件、彈簧、水口等進行全面復查,并將檢查結果填寫在中間包使用記錄上。
近年來,該作業區秉著以“嚴格、嚴謹、嚴肅、嚴密”的工作原則,在防范高溫金屬液體工作中做到全過程管控、全角度監控、全方位掌控,確保了高溫金屬液體“一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