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即將于今年4月底建成通車。從2012年7月第一批橋板下線起,武鋼熱軋總廠累計為港珠澳大橋供貨17萬噸。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鋼結構制造難度堪稱中國第一。武鋼熱軋總廠作為鋼結構主要原材料供應商,承接了11.6萬噸的管樁鋼及5.4萬噸“U肋”鋼供料任務。
11.6萬噸管樁鋼原料中,絕大部分規格超寬超厚,是該廠2250產線熱軋帶鋼極限厚度規格,產品要求性能波動小,生產交付準確率極高,生產難度很大。武鋼產銷研團隊提前介入,密切跟蹤,與用戶全方位對接,精細組織生產。初始軋制階段,產品性能不穩定,工程技術人員駐扎在現場,通過優化軋制方式,提高過程穩定性,性能合格率得到大幅提升;通過優化厚度模型且有效消除儀表檢測誤差,保證了熱連軋生產超厚板的厚度控制精度,達到了國內厚板控制的領先水平。
用于制造U肋的6毫米厚度鋼板鋼鋼結構尺寸精度要求近乎苛刻,規定在縱向分條以后,長度8米時旁彎不得大于3毫米,傳統熱連軋生產工藝,難以滿足如此高的尺寸精度要求。面對困難,該廠拓寬思路,將生產工藝調整至中厚板線生產。6毫米厚板材在中厚板線從未成功生產過,成品長度也遠超設備能力,且面臨軋制道次增加、溫降加快的不利因素。對此,該廠相繼開發了一系列新的生產工藝,采用二火成材坯料設計,解決了最小坯料單重限制無法保證工藝制度的問題;采用間隔裝爐,優化在爐時間解決了坯料溫度均勻性的問題;采用調整粗、精軋機推床使用模式、軋制規程優化、合理配置輥型,板形合格率提高近30%。
多年來,武鋼產銷研團隊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創新生產工藝,生產出的高性能工程結構鋼以優良的品質深受市場青睞。早在2008年通車的杭州灣跨海大橋,43萬噸橋梁鋼全部是“武鋼造”。國內60余座重大橋梁工程的橋梁鋼,七成產自武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