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面扭虧為盈,2017年實現近年來最好開局。馬鋼,正昂首闊步走在春天里。
走在春天里,對未來總是充滿著憧憬與期許。然而,幸福不會從天降。置身春天的暖陽,更需要我們冷靜地回望與思考,到底是什么凝聚起馬鋼逆境超越的力量?
無論是“聚焦兩大戰場,銳意變革突破”,還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堅持不懈做強品牌”,仔細考量,其實每一項工作主題的背后,都彰顯著馬鋼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永不言敗的膽氣,都蘊涵著共建共享美好家園的“馬鋼夢想”。
砥礪前行,初心不忘。在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統領下,優化整合添動力、精益運營增實力、文化引領激活力,這就是馬鋼人逆境超越、筑夢圓夢的力量。
優化整合添動力
進入1月下旬,春節氣氛越來越濃,馬鋼生產越來越旺。
當制造部管控屏幕上的生產數據一路高歌猛進,當“重裝再造”的二鐵總廠3號高爐僅用6天就迅速達產,當冷軋總廠10條產線接連打破歷史紀錄……一切都預示著勝利的到來。
厚積薄發,為了這場勝利,馬鋼人拼搏了兩年。
兩年前,鋼鐵行業寒風驟起,奮力翻越“三座大山”的馬鋼又迎來“嚴冬”的考驗。面對日益嚴峻的市場形勢,馬鋼人意識到,唯有推進專業化集中管理,通過優化整合、“瘦身健體”,才能提高“御寒”能力。“精益運營”的理念第一次寫進了職代會報告,共建美好家園的夢想由此啟航。
“產品升級、產業鏈延伸、國際化經營是戰略方向,板帶產品是馬鋼未來發展核心,必須聚集所有資源向板帶制造單元傾斜。”明確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一場巨變悄然發生。
2014年年底,制造部和冷軋總廠同時掛牌,運行多年的“總廠制”開始淡出歷史舞臺,一個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的制造體系初見端倪。
2015年,能源管控中心的正式成立,能源系統建立起高效經濟運行的新模式。采購和倉儲配送體系相繼整合,物流公司的正式組建,開啟了物流板塊產業化發展元年。
“十三五”開局之年,馬鋼“大動作”頻頻。2016年,車輪公司、軌道交通裝備公司和瓦頓公司整合組建輪軸事業部,二鋼軋總廠和三鋼軋總廠合并成立長材事業部,馬鋼與法國阿斯科攜手成立埃斯科特鋼,掀開了馬鋼軌道交通裝備和精品長材發展的嶄新一頁。與此同時,一鐵總廠與二鐵總廠合并,彩涂事業部并入冷軋總廠,高線整合至特鋼公司,馬鋼的產線專業化分工再次升級。此外,石灰、軋鋼磨輥間、資源綜合利用、檢修等業務也實施了優化整合……兩年時間,馬鋼完成了制造體系“大換血”,實現了鋼鐵主業從全面虧損到扭虧為盈的“大逆轉”,拿下了這場酣暢淋漓卻充滿艱辛的勝利。
鋼鐵主業“改頭換面”、“瘦身健體”,非鋼產業同樣令人矚目。“要有力地撬動市場,就要大膽改革適應市場的經營機制、管理體制。”馬鋼的決策者認為,多元產業正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發展的最佳“試驗田”。
在“一板塊一規劃、一板塊一核心、一板塊一領導,集中精力培育支柱板塊”的多元產業戰略規劃引領下,馬鋼堅持“搭平臺、建機制”,積極引入具有競爭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從成立售電公司、合資寧波東力、重組聯合電鋼,到與中建材、中建國際、泰爾重工等企業開展合作,馬鋼多元產業實現了資金上的“多”,資源上的“眾”,實力上的“增”。
打造多元個性品牌,持續推進多元產業增量增效,一張張亮眼成績單是最有力的證明。礦業板塊通過品種結構調整,打開了羅河礦礦石外銷、張莊礦廢石銷售渠道。節能環保板塊的欣創公司在“走出去”中不斷壯大,投資建設山西瓦斯發電項目,托管合肥水務公司,并按計劃有序推進登陸“新三板”。貿易物流完成物流板塊股權整合,優化運輸方式協同降本,整合危運等運輸車輛,配合市政府開展港口整合,實現了健康快速發展。信息產業全力推進云公司運營和市場推廣,成功實施馬鋼整體SAP系統遷移和CSP軋機二級系統自主升級改造,聚焦市場和現場,做足存量、做大增量……變革突破正在推動馬鋼多元產業加速邁上良性的發展軌道。
2017年1月24日,馬鋼迎來新年“第一變”——有著60年光榮歷史的二鐵總廠10號500m3高爐永久性關停,這是馬鋼本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響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化解過剩產能的主動舉措。而在2016年,馬鋼已經退出煉鐵產能222萬噸、煉鋼產能281萬噸。
2017年,去產能的任務仍然艱巨。但馬鋼人相信,做好“減法”是為了更好地做好“加法”、“乘法”,我們一定能夠通過動力轉換、“加減”并舉,在變中覓機、變中求勝。
變則通,通則達。馬鋼,“變”出了嶄新天地,變出了勃勃生機。
精益運營增實力
從2016年精彩收官,到2017年開門見喜,在鋼鐵行業“暖冬”里,收獲喜悅的不僅僅是馬鋼,隨著鋼價大幅上漲,2016年全行業扭轉了深度虧損的局面。然而,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仍未改變,站在風口上的馬鋼能否延續高歌猛進之勢?
數據或能一探究竟。今年前兩個月,公司鐵、鋼、成品材高效高產,各產線抓住市場有利機遇,為公司換來了“真金白銀”。但更具說服力的數據則是板帶比接近80%、噸鋼綜合能耗穩定在590kgce/t以下,這既是馬鋼有史以來的最佳水平,也是競爭實力提升的充分體現。馬鋼人用不懈的努力對精益運營理念做出了最好詮釋。
精益運營的頂層設計,是構建具有馬鋼特色的卓越績效管理體系。馬鋼堅持“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為統領,系統設計、有序推進,促進管理升級,提升馬鋼競爭力”的指導思想,按照“啟動與培訓、管理現狀診斷、系統策劃、專項管理改進、建立公司卓越績效指標體系、自評體系構建、成熟度評價、申報質量獎”八個階段,扎實有效導入卓越績效模式。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各部門及各單位均成立了領導機構,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形成上下結合、有效互動的工作機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從系統角度尋找改進機會,在過程改進中實施多種過程方法,對發現的每一項問題,都制訂改進措施,明確時間表和責任人,所有的管理活動和改進工作都要求按“PDCA”進行閉環。通過每月開展過程運行評價,對照全國質量獎評審反饋報告,對加分項予以嘉獎,對扣分項進行扣獎,使卓越績效模式在馬鋼“落地生根”,為提升基礎管理水平以及綜合競爭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突破,從啃下高爐這塊“硬骨頭”開始。2014年年初,馬鋼高爐接連失常,給當期生產經營造成嚴重影響。痛定思痛,馬鋼推出高爐體檢制度、高爐順行指數評價等一系列創新舉措,首開行業先河。在“高爐保姆”們的全方位呵護、全天候監測和全流程管控下,高爐日常管理操作實現質的飛躍,鐵前系統連續30多個月安如磐石,馬鋼大高爐穩定順行1000天,這既是一個奇跡,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梅花歡喜漫天雪”。鋼鐵業的“寒冬”,卻磨礪了馬鋼人的意志。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馬鋼制訂了“奮力求生存、攜手保家園”降本增效行動綱領,采取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和超常規舉措,扭轉生產經營被動局面。通過強化系統聯動意識,在集團層面、職能部門和業務單元各層面形成系統策劃、協同降本的工作格局,推進跨系統、全方位、多層次的對標挖潛、降本增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集中優質資源向關鍵產線、爐機傾斜,擴大關鍵產線相對優勢。通過優化日成本核算系統,實現“按日核算、精細管理、對比分析、事中控制”,做到重點產線全覆蓋。通過將管理過程和產線與國內行業先進對標,實現盈利能力、生產技術、質量控制、節能降耗等全方位管理提升。通過堅持優化資金運作,拓展融資渠道,使財務費用持續降低。
隨著4號高爐正式投產,3號高爐大修工程圓滿竣工,馬鋼鐵鋼材月產量由此邁上130萬噸新平臺。在充沛鐵水資源的有力保障下,鋼軋系統大力提升鍍鋅、冷軋、酸洗等高附加值板帶產品比重,2016年產品結構調整同比增效6.9億元。通過強化產銷銜接,汽車板產量連創新高,訂單兌現率明顯提升,年產量突破200萬噸。與此同時,設備系統強化設備狀態把控,開展重點產線設備精度管理,探索關鍵產線設備綜合效率評價,2016年70條重點產線設備故障次數和時間同比降低11.9%和25.7%。能源系統貫徹“三流一態”理念,以精準高質保供,精細高效管控,推進系統能源經濟運行,在環保運行費用增加、品種鋼比例上升、深加工增多的情況下,噸鋼綜合能耗不斷刷新歷史最好水平。
在制造體系精益高效運行的有力支撐下,市場銷售單元進一步擴大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實現雙高產品增量、推動產品升級。通過創新營銷機制、完善定價策略、拓展銷售渠道,大力開發終端用戶、提升直供比,持續提高兩頭市場趨勢研判準確率,市場部門建立了一個綜合國內外市場及行業數據的信息系統,將市場價格預測差控制在5%以內,2016年實現兩頭市場對沖同比創效26.9億元,推動馬鋼由生產型向經營型逐步轉變。
“建設國內一流的鋼鐵材料服務商。”是馬鋼對自身發展新的定位。提高客戶滿意度、忠誠度、美譽度,“擴品種、提品質、強品牌”促進產品提質增效是實現由生產商向材料服務商轉變的重要途徑。馬鋼的研發、生產、技術、銷售人員立足現場、攻堅市場,建立了“五位一體”的客服體系,充分發揮團隊合力優勢,從制度和流程上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10個APQP小組正式組建,17個EVI項目全面實施,技術人員深度融入市場,融入用戶,通過技術服務幫助用戶解決技術難題,開發更多貼近用戶需求的新產品,提升用戶對馬鋼產品和技術人員的認可度、信任度、依賴度。采購單元進一步推進內部供應鏈系統聯動一體化,聯合供方共同打造安全、穩定、高效、可持續、有競爭力的供應鏈。物流板塊加強與制造體系的緊密銜接,開展貼身服務,通過不斷強化物流計劃管理,保障公司采購、生產、銷售物流的正常運行,為新格局下的生產高效穩定提供了全方位保障。無論是產品設計、生產制造還是采購銷售,“客戶為關注焦點”的理念始終貫穿,通過梳理管理過程和業務流程,推進體系管理,加強外部審核與二方審核,馬鋼的質量損失率實現了每年5%以上的降幅,管理正從粗放式向精細化步步轉變。
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人。能夠抓住機遇,就是一種體現。2016年,股份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在24家鋼鐵上市企業中排名第五。11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六屆全國追求卓越大會”上,包括馬鋼在內的七家組織榮獲第十六屆“全國質量獎”,這是對馬鋼競爭實力提升的肯定。以卓越績效模式為統領的精益運營理念,已在馬鋼蔚然成風。
文化引領激活力
變。是馬鋼磐涅重生的動力。
精。是馬鋼逆境奮起的底氣。
家。是馬鋼執著的信念和不變的夢想。
站在2017年的春天里,感受著春風拂面,卻讓我們想起馬鋼大家園里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
在二鐵總廠1號高爐檢修的關鍵時刻,1號高爐主操孫光榮第一個鉆進依舊熱浪滾滾的爐缸,和時間賽跑、和困難戰斗,用毅力換來了高爐檢修的順利進行。
去年夏天,暴雨襲城,港料總廠多處內澇、礦堆塌方……混勻二分廠廠長、黨支部書記江斌帶領分廠黨員骨干奮戰料場六天五夜,用汗水確保了鐵前保供的安全穩定。
幾年來,以段寶俊為代表的輪軸事業部客戶服務團隊走遍全國各地,用真誠打動了客戶,贏得了馬鋼車輪品牌的聲譽。
感人的事跡記憶猶新,家園的溫暖春風化雨。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高海建曾這樣形容馬鋼的家園文化:“她是一艘'巨輪’,需要全體船員同舟共濟,才能順利抵達目的地。”
人的力量在心上,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而發揮人的潛能,要靠文化引領。從2014年以來,馬鋼創造性地推行了矩陣式黨建工作,以黨的領導指引航向,以黨的建設團結職工、凝聚職工共建共享美好家園。深化用人選人、薪酬分配等機制體制改革,讓有為者有地位、得實惠,公平正義的陽光在馬鋼閃耀;各級領導常態化跟班蹲點到一線,干群關系更加融洽;“五個一百”活動、家園衛士、馬鋼尖兵等各類先進評選、卜維平精神宣傳,講清了形勢、明確了目標、樹立了標桿,正能量在馬鋼激蕩流轉;融入公司工作主題,扎根兩大戰場抓服務、作貢獻、當表率……在求生存、保家園的關鍵時刻,在去產能、安置職工、人力資源優化等改革的攻堅階段,在市場和現場兩大戰場,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黨員深度融入、擔當奉獻、主動作為,如同一座座堅強的戰斗堡壘和一面面鮮紅的旗幟,團結帶領全體馬鋼人攻堅克難、奮勇向前。
兩年來,正是全體馬鋼人相互守望、相互支持、凝心聚力,才推動馬鋼這艘“巨輪”破浪前行。正是由于“感恩在心、胸有朝陽、公平正義、風清氣正”的馬鋼家園文化鑄就了馬鋼改革發展的靈魂和根基。馬鋼特色家園文化正以其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為全體馬鋼人應對困難挑戰的法寶。
當鋼鐵行業陷入極度深寒,馬鋼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奮力求生存,攜手保家園”的集結號響起,馬鋼的技術人員率先沖向“兩大戰場”。“讓優秀人才聚焦生產一線,工作在現場、思考在現場、創新在現場,”這既是公司的明確要求,也是實現生產經營穩定、持續改進產品質量、深化系統聯動降本的需要。2016年的第一天,制造部、設備部進駐現場合署辦公,“推窗見爐臺,出門進軋線”,強化了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提高了應急響應能力。隨后,技術中心8個研究所的技術人員紛紛轉陣地、駐現場,在現場“安營扎寨”。他們以板帶制造流程為著眼點,全面介入產品制造和技術開發工作,加大與現場作業人員的信息溝通交流,及時發現現場技術難題,切實提高解決問題效率。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務實的工作態度和踏實的工作作風助力公司走出困境。
持續改進、追求卓越的精益文化,凝聚了保衛家園的強大合力。共建共享美好家園,更需要以奮斗者為本、以業績論英雄的競爭文化。
2016年,馬鋼通過實施授權組閣、競聘上崗,229名科級管理人員主動退出競聘,133名職工通過競聘走上科級崗位,作業長總數下降23%,實現了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升能降。通過政策性離崗安置、頂崗勞務清退、業務剝離、資源整合等多種渠道,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促進勞動生產率有效提升,2016年集團公司優化人力資源6289人、優化勞務1593人,股份公司勞動生產率達到561噸/人,同比提高18.9%,人力成本大幅降低。今年公司還將深入推行模擬職業經理人,以契約化管理為重點,完善內部市場化運行機制,激發人的內在活力,讓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為又有位。
“建設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共享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追求,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雖然經營形勢有所好轉,但困難遠沒有過去,全體馬鋼人正努力豐富家園文化內涵,打造家園文化升級版。通過強化感恩意識,引導全體職工把愛崗、敬業、奉獻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通過強化責任意識,號召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敢于擔當、樂于奉獻,把模范的標尺立起來,把先鋒的形象樹起來;號召廣大職工立足本職崗位,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履職盡責能力,努力做家園文化的培育者、踐行者、守護者。通過強化競爭意識,建立“崗上有壓力,崗下有動力”、能上能下、能進能出、靠業績定收入、憑貢獻得地位的機制,營造“努力多、付出多、回報更多”、人盡其才、勞動光榮的良好氛圍。通過強化共建共享意識,提高全體職工的幸福感和忠誠度,切實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讓全體馬鋼人在共建共享美好家園中有更多獲得感。
遠謀而興,蓄勢起航。承載光榮與夢想的馬鋼人,正信心滿懷地開啟深化改革、做強品牌、轉型發展的新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