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鋼鐵行業產量增長7.8%,利潤率僅為2.16%。工信部報告預計:2014年鋼鐵行業生產增速將有所放緩,總體仍將維持微利狀態,生產經營形勢依然嚴峻。在2014年微利依然會和鋼鐵行業如影隨形,而這種環境下如何實現自我的“救贖”將更加考驗“鋼鐵俠”的智慧。
“虧損王”的鋼鐵行業
“真的不敢想像賣鋼材以前曾經有過一噸能賺千八百塊錢的時候。”唐山燕南鋼材市場貿易商老張接受記者采訪時頗為感慨地說。“現在你要是出貨多加十塊錢的運費對方就可能不要貨了,而你還不能跟對方說你不加出來運費就是賠錢的。因為即使你說了對方也不會相信現在鋼鐵行業的利潤會差到這種地步。”“更郁悶的是,你想加運費,同一個市場可能會有不加運費就賣貨的,買賣不好干了競爭更激烈,大家都在耗著,看誰先趴下退出這個市場。”說到這里老張也顯得有些無奈。“老張們”的無奈背后折射的是鋼鐵行業整體的低迷。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日前表示,近年來鋼價一直低位徘徊,2013年平均鋼價甚至低于1994年的水平,鋼價同比下跌340元/噸,降幅為8.9%;2013年前11個月我國鋼鐵企業主業利潤僅58億元,行業銷售利潤率只有0.48%。
對于鋼鐵企業而言,利潤的“碗里”只有四塊二也開始成了公開的秘密。從民企到國企,虧損的休止符卻從未出現過。盡管在2013年的半年報中,為了粉飾業績,不少鋼企動了“歪腦筋”,可是到了三季度的時候虧損依然是鋼鐵行業的主旋律。
而這個時候,財務手段就成了快速提升業績最常見、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會計手段就像一面哈哈鏡,可能從這面鏡子里看到的企業業績很漂亮、很飽滿,但是終歸不是它本來的樣子。相反則更凸顯了當下鋼鐵行業的頹勢。2014,鋼鐵行業改變勢在必行。
“攪局者”能否讓“老樹發新芽”?
鋼鐵作為大宗商品,它的過剩絕不僅僅意味著簡單的倉儲困境。對于這條產業鏈上的任何一個環節來說,產能過剩還代表著資金占用、價格下跌、盈利空間的無下限壓縮以及信用危機。與日益狹窄的盈利空間相對應的,卻是日益龐大的倉儲成本、物流配送成本以及高昂的管理費用。這對舉步維艱的中國鋼企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面對鋼鐵行業的持續低迷和虧損,調整產業結構、壓縮控制產能、繼續謀求鐵礦石的定價權這都是“常規武器”,并不能在短時間內有實質性的進展。而作為新勢力“攪局”鋼鐵這個傳統行業的電子商務能否通過完善鋼鐵市場體系,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延伸鋼材銷售半徑進而給鋼鐵行業帶來“救贖”,值得我們去關注。
分析師表示,“電子商務作為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鋼鐵企業適應未來市場競爭的需要,能夠幫助鋼鐵企業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加強與上下游產業的銜接和合作。對于鋼鐵行業而言,發展電子商務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同時增加銷售機會。但是鋼鐵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在沒有一定交易量的基礎上,很難做成功。”
分析人士表示,“鋼鐵企業發展電商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必須要學會角色轉換,切實跟上鋼鐵電商交易平臺的發展需要,同時要對變革的成本有足夠的心理等方面的準備。”
鋼鐵行業長期以來就是單對單的傳統交易模式,而且資金量比較大,這方面的資金運轉效率不是特別的強。因此鋼鐵電商應該以小品種交易所和小品種交易平臺為主比較好。“比如角鋼、廢鋼、鋼坯這樣小的交易所、交易品種、交易平臺這些應該更有發展的空間。”分析師進一步補充道。
而對于未來鋼鐵行業電子商務發展趨勢,業內分析人士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面對鋼鐵行業嚴峻的生存形勢,鋼鐵企業只有創新整合企業外部信息和資源,創建企業乃至整個鋼鐵行業的競爭優勢才能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游刃有余。”業內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因此,開展電子商務創新、建設鋼鐵產業協同電子商務勢在必行,并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鋼鐵電商的發展趨勢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