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年會以“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為主題,邀請來自政府部門、專業智庫和企業界200余位嘉賓,圍繞“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歷史機遇,聚焦目標,謀劃前景,分享經驗,應對挑戰,共同探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與貿易的理論和實踐。
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王仲偉,商務部原副部長陳健,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周曉飛,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孫平,中國國際商會秘書長于健龍,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丁國榮等專家學者及各領域企業家,針對“制造業走出去的挑戰與前景”、“金融業如何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和“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路徑及挑戰”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發言探討。
于勇在“制造業走出去的挑戰與前景”主題論壇上,首先簡要介紹了集團全球化發展情況。他說,河鋼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商和綜合服務商之一,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鋼鐵制造企業之一。目前河鋼在30多個國家投資70多億美元,業務涉及110多個國家,在全球擁有4萬多個客戶。2013年河鋼控股德高,從此擁有了全球最大的鋼鐵營銷網絡,集鋼鐵貿易、金融和保險類業務為一體的大平臺公司。
于勇在談到河鋼“走出去”的體會時表示,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一定要和國家的大戰略相契合。他指出,河鋼的全球布局和海外投資,既是企業的自主行為和企業自身成長的需要,又高度契合了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為河鋼全球化戰略提供了強大支持,相關機構和主權基金給予了河鋼鼎力支持。這些機構和主權基金為中國制造業企業“走出去”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這是國際上其他伙伴所不具備的優勢。面對鋼鐵市場形勢發展和世界經濟形勢新變化,河鋼通過“走出去”和對外投資,尋求新的發展路徑,形成了河鋼“全球擁有市場、全球擁有資源、全球擁有客戶”的戰略定位。全球化讓河鋼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于勇指出,河鋼通過海外發展,不僅擁有了在30多個國家的投資項目,更重要的是在歐美發達經濟體當中,吸收到很多先進的經驗、技術和管理理念。這些管理和技術反哺到國內企業,極大地提升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和管理水平。河鋼作為傳統鋼鐵企業,原來的產品僅僅是鋼鐵本身。通過實施國際化戰略和海外合作,真正體會到全產業鏈概念和全資源概念,堅定了河鋼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走出去”實現更好發展的信心。
于勇分享了集團在全球化進程中,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海外發展的實踐和思考。他說,我們深切感受到中國制造業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可以說,中國制造業企業“走出去”,現在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條件。整個世界經濟環境為我們提供了“窗口期”,“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家“走出去”戰略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后盾和支持,制造業企業“走出去”現在恰逢其時。中國制造業企業經過數十年積累,具備了和世界同行在世界各地展開競爭的條件,建立了自信。在對外投資當中,要進一步關注投資環境對我們投資方的看法、承受能力和態度,要用好當地的條件,去做我們要做的事情。因此,河鋼將實現經濟收益與當地社會發展共贏上升到了企業戰略的高度,提出了“三個本地化”原則,即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
圍繞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建議這一話題,于勇表示,結合河鋼自身體會,建議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當中要進一步關注全產業鏈布局,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任何海外操作都不只是簡單的一筆交易和涉及一個企業,要綜合考慮在海外的協同性、與國內企業的互補性。他還建議“走出去”的企業要關注并用足用好國內政策和政府機構提供的良好環境。
“中國企業走出去50人論壇”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林毅夫和湯敏共同于2015年發起,旨在集聚政商學研各方精英,探討中國企業在對外開放中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健康發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