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是山西乃至全國的產煤大市,因煤而興因煤而困。呂梁經歷了“塌陷式腐敗”、煤炭經濟下滑等重創后,如今政治生態重建后的呂梁正處在脫貧攻堅、生態建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擺脫“一煤獨大”是呂梁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說呂梁的轉型發展,旅游是當仁不讓的一大亮點。呂梁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黃河風情游有磧口古鎮、紅色旅游有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綠色生態休閑游有龐泉溝……2016年,汾陽賈家莊異軍突起,依托“三晉民俗體驗地”的賈街發展獨特鄉村旅游,成為全省旅游業的一匹黑馬,僅今年上半年,賈家莊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游客近130萬人次。
A賈家莊村民曾經的擔憂
賈家莊旅游業的爆發恰處于山西轉型升級的重要節點,也為呂梁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范本。
成功,對于賈家莊旅游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從上世紀90年代,賈家莊村委班子就提出“上生態綠色環保的新型產業”的思路。從那時開始,村集體投資開始修建生態園、拓展培訓基地,到2012年的村史展覽館、2013年的馬烽紀念館、2014年的汾州民俗文化園、2015年的工業文化創意園和2016年的賈街,賈家莊村幾乎一年一個樣。與此同時,賈家莊人也經歷了產業轉型的糾結。
賈家莊恒鼎工業文化創意園前身是賈家莊特種水泥廠,這個1997年投入生產的水泥廠,一直以來都是賈家莊村集體經濟的龍頭企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賈家莊特種水泥廠從年產10萬噸發展到50萬噸,累計為賈家莊村集體創造了四五個億的財富。賈家莊村的生態園、文化體育廣場、四星級酒店、圖書館、村史博物館等,都離不開水泥廠的貢獻。
2014年,面對產能過剩、傳統產業亟待調整的新形勢,以村黨委副書記邢萬里為代表的賈家莊村領導班子開始調整產業結構,水泥廠何去何從?
當時,賈家莊有300多村民在水泥廠里上班,村里有的家庭一家幾口人都是水泥廠的職工。一聽說要關停掉水泥廠,轉型做前景未知的旅游項目,村里立馬炸開了鍋。水泥廠關停,關乎到300多名村民的飯碗。村黨委向全村人作出“停窯不下崗”的承諾,計劃就地轉化勞動力。
今年56歲的范晉和是賈家莊村民,曾是村水泥廠的普通工人,如今在賈街酒坊當賣酒的“店小二”。范晉和告訴記者,以前在水泥廠每個月工資3000多塊錢,現在也是每月3000多塊錢。“以前天天跟水泥打交道,每天臟得不行,回家鼻子、眼里都是洋灰面子。現在搞開旅游了,村里環境變好,我們的工作環境也好了。等以后酒坊能分紅了,收入要比以前還多不少。”
范晉和說,作為老賈家莊人,并不是擔心自家生活,而是擔心村里今后的發展。“那會兒怕沒事干,怕村里經濟倒塌了。結果沒想到,旅游一下就發展起來了。現在就連村里開小賣鋪的、街邊擺攤賣水的都跟著沾旅游的光,人多的時候,吃的喝的都賣得光光的。”范晉和興奮地說。
B金字牌匾立起來旅游產業實現井噴
賈家莊村民的擔憂,現在已經不見了,因為他們每天感受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的驚喜。村民最直接的體會是,當初高耗能且污染嚴重的水泥廠變成了賈家莊恒鼎工業文化創意園。這里,舊的煤磨車間改造成了展覽館,舊的水泥成品庫房改造成了“萬年青茶館”,舊的原料場地改造成了“兒童體能拓展樂園”。舊廠房車間,也變成了著名導演賈樟柯的電影藝術中心和種子影院。
原先水泥廠的300多名職工,有的在賈街從事餐飲業,有的去了旅游公司,有的就留在轉型后的創意園,全部就地轉型就業,平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2015年,賈家莊依托汾陽悠久的酒文化、食文化優勢,開發了三晉民俗體驗地——賈街。賈街建有東西走向明清商業街4條,集合了來自全國各地近百家風味小吃店,還有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家廚”。在賈街的成功帶動下,賈家莊各項旅游項目和配套設施建設蓬勃展開。
在賈街剛開始建成的時候,村里大多數人都抱著觀望態度,沒有人愿意投資賈街的商鋪。村委會發動黨員帶頭“試水”,大多數村民還是觀望。到了今年,全村人幾乎都在旅游上動腦筋,有的花幾十萬投資游樂設施,有的把自家改造成了農家樂飯店,還有的村民讓自家考大學的孩子去學習旅游管理專業。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5全國最美生態旅游村”“2016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金字牌匾被賈家莊相繼捧回。一個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旅游大格局基本形成。目前,賈家莊村集體固定資產突破6個億,全村所有勞動力都轉移到建材、釀酒和旅游三大產業中,家家戶戶實現了亦工亦農。今年前半年,賈家莊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游客近120萬人次,全村的綜合效益比去年有了顯著提高。村里邊人人參加旅游、人人服務旅游,村民從旅游產業中嘗到了甜頭。
賈家莊的崛起,只是呂梁旅游大發展的一個剪影。
呂梁市把旅游作為脫貧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全市旅游產業實現井噴式增長。“十二五”期間,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2016年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292.91億元,同比增長29.01%,增幅排名全省第三。2017年一季度,接待國內旅游者490.98萬人次,同比增長24.63%;旅游總收入39.75億元,同比增長24.65%。
呂梁市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集黃河文化、黃土文化、紅色文化、晉商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酒文化等于一體。2017年,呂梁市利用太原到呂梁直達特快城際列車開通的契機,開展了“乘汾酒號列車、賞呂梁山風光”旅游季活動,推出了5大優惠政策和6條精品線路,汾陽賈街、臨縣磧口、離石區“溝梁上的土疙瘩”、嵐縣“土豆花開了”等旅游項目深受游客歡迎,活動開展兩個月,游客增長量和旅游總收入均增長32%。
C從“資源型城市”到“智慧型城市”
呂梁市將“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多元產業支撐的結構格局”作為經濟發展突破口。今年上半年,呂梁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613.7億元,同比增長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3.2億元,同比增長12.4%,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今年,呂梁市相繼開展了脫貧攻堅“春季行動”和“夏季行動”。呂梁將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扎實實施以26萬畝紅棗、核桃林改良和標準化管理為主的經濟林提質增效,扎實實施189兆瓦光伏扶貧,扎實實施“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今年通過產業扶貧新帶動8.2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作為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生態扶貧工作將要圍繞今年全市造林120萬畝的目標,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占合作社社員60%以上為標準,新成立造林合作社300個左右,所有造林合作社今年春季全部承接造林任務,讓更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生態就業,獲得收入,實現穩定增收脫貧。
生態補償扶貧方面,呂梁市明確今年全市造林任務為105.78萬畝。新成立造林合作社927個,累計達到1008個。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52.23萬畝。議標參與造林的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達751個,承攬造林面積68.34萬畝,吸收貧困人口14072人。
教育扶貧方面,呂梁市出臺了《關于教育扶貧的若干意見》,制定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等方面的12項資助政策,8萬余名貧困家庭學生可從中受益。全面建立特困人員供養制度,財政投入6600萬元,將農村“五保”等人員統籌納入特困供養范圍,2.09萬名農村特困人員實現兜底脫貧。
呂梁讓人看到的一大可喜進步,是正在實現從“挖煤”到“挖數據”,從“資源型城市”到“智慧型城市”的華麗轉身。
呂梁市還充分發揮區位適中、電力充足的優勢,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和數字經濟。呂梁市與國防科大合作建設的“天河二號”超算中心,為山西省政務服務、公共資源交易“兩平臺兩中心”,中科院等500多家單位和科研院所提供后臺服務和云計算服務。總投資18億元的華為企業云山西中心年內可建成投運,與北航校友企業合作總投資100多億元的呂梁國家數據產業園項目已經啟動,首期規模1萬機柜。總投資13.3億元的山西中交西部高速數據中心等一批大數據項目已開工建設。在今年八月舉行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推介會上,12個大數據項目現場簽約。
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人才是重要資源。基于此,呂梁市委認真落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大力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關鍵和引領作用。先后聘任北航黨委書記張軍院士、北理工校長胡海巖院士等專家為呂梁市轉型發展顧問;與北航、北理工、山西科協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中陽縣與北航共建的中匯科技孵化器已掛牌運作,中鋼—北航技術研發中心正在建設中。目前,全市建成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成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3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戶,企業銷售額達57億元,同比增長73.5%。
作為山西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的市,呂梁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擺脫“一煤獨大”,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呂梁正在為交出一份好答卷而努力。
要說呂梁的轉型發展,旅游是當仁不讓的一大亮點。呂梁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黃河風情游有磧口古鎮、紅色旅游有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綠色生態休閑游有龐泉溝……2016年,汾陽賈家莊異軍突起,依托“三晉民俗體驗地”的賈街發展獨特鄉村旅游,成為全省旅游業的一匹黑馬,僅今年上半年,賈家莊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游客近130萬人次。
A賈家莊村民曾經的擔憂
賈家莊旅游業的爆發恰處于山西轉型升級的重要節點,也為呂梁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范本。
成功,對于賈家莊旅游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從上世紀90年代,賈家莊村委班子就提出“上生態綠色環保的新型產業”的思路。從那時開始,村集體投資開始修建生態園、拓展培訓基地,到2012年的村史展覽館、2013年的馬烽紀念館、2014年的汾州民俗文化園、2015年的工業文化創意園和2016年的賈街,賈家莊村幾乎一年一個樣。與此同時,賈家莊人也經歷了產業轉型的糾結。
賈家莊恒鼎工業文化創意園前身是賈家莊特種水泥廠,這個1997年投入生產的水泥廠,一直以來都是賈家莊村集體經濟的龍頭企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賈家莊特種水泥廠從年產10萬噸發展到50萬噸,累計為賈家莊村集體創造了四五個億的財富。賈家莊村的生態園、文化體育廣場、四星級酒店、圖書館、村史博物館等,都離不開水泥廠的貢獻。
2014年,面對產能過剩、傳統產業亟待調整的新形勢,以村黨委副書記邢萬里為代表的賈家莊村領導班子開始調整產業結構,水泥廠何去何從?
當時,賈家莊有300多村民在水泥廠里上班,村里有的家庭一家幾口人都是水泥廠的職工。一聽說要關停掉水泥廠,轉型做前景未知的旅游項目,村里立馬炸開了鍋。水泥廠關停,關乎到300多名村民的飯碗。村黨委向全村人作出“停窯不下崗”的承諾,計劃就地轉化勞動力。
今年56歲的范晉和是賈家莊村民,曾是村水泥廠的普通工人,如今在賈街酒坊當賣酒的“店小二”。范晉和告訴記者,以前在水泥廠每個月工資3000多塊錢,現在也是每月3000多塊錢。“以前天天跟水泥打交道,每天臟得不行,回家鼻子、眼里都是洋灰面子。現在搞開旅游了,村里環境變好,我們的工作環境也好了。等以后酒坊能分紅了,收入要比以前還多不少。”
范晉和說,作為老賈家莊人,并不是擔心自家生活,而是擔心村里今后的發展。“那會兒怕沒事干,怕村里經濟倒塌了。結果沒想到,旅游一下就發展起來了。現在就連村里開小賣鋪的、街邊擺攤賣水的都跟著沾旅游的光,人多的時候,吃的喝的都賣得光光的。”范晉和興奮地說。
B金字牌匾立起來旅游產業實現井噴
賈家莊村民的擔憂,現在已經不見了,因為他們每天感受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的驚喜。村民最直接的體會是,當初高耗能且污染嚴重的水泥廠變成了賈家莊恒鼎工業文化創意園。這里,舊的煤磨車間改造成了展覽館,舊的水泥成品庫房改造成了“萬年青茶館”,舊的原料場地改造成了“兒童體能拓展樂園”。舊廠房車間,也變成了著名導演賈樟柯的電影藝術中心和種子影院。
原先水泥廠的300多名職工,有的在賈街從事餐飲業,有的去了旅游公司,有的就留在轉型后的創意園,全部就地轉型就業,平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2015年,賈家莊依托汾陽悠久的酒文化、食文化優勢,開發了三晉民俗體驗地——賈街。賈街建有東西走向明清商業街4條,集合了來自全國各地近百家風味小吃店,還有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家廚”。在賈街的成功帶動下,賈家莊各項旅游項目和配套設施建設蓬勃展開。
在賈街剛開始建成的時候,村里大多數人都抱著觀望態度,沒有人愿意投資賈街的商鋪。村委會發動黨員帶頭“試水”,大多數村民還是觀望。到了今年,全村人幾乎都在旅游上動腦筋,有的花幾十萬投資游樂設施,有的把自家改造成了農家樂飯店,還有的村民讓自家考大學的孩子去學習旅游管理專業。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5全國最美生態旅游村”“2016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金字牌匾被賈家莊相繼捧回。一個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旅游大格局基本形成。目前,賈家莊村集體固定資產突破6個億,全村所有勞動力都轉移到建材、釀酒和旅游三大產業中,家家戶戶實現了亦工亦農。今年前半年,賈家莊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游客近120萬人次,全村的綜合效益比去年有了顯著提高。村里邊人人參加旅游、人人服務旅游,村民從旅游產業中嘗到了甜頭。
賈家莊的崛起,只是呂梁旅游大發展的一個剪影。
呂梁市把旅游作為脫貧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全市旅游產業實現井噴式增長。“十二五”期間,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2016年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292.91億元,同比增長29.01%,增幅排名全省第三。2017年一季度,接待國內旅游者490.98萬人次,同比增長24.63%;旅游總收入39.75億元,同比增長24.65%。
呂梁市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集黃河文化、黃土文化、紅色文化、晉商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酒文化等于一體。2017年,呂梁市利用太原到呂梁直達特快城際列車開通的契機,開展了“乘汾酒號列車、賞呂梁山風光”旅游季活動,推出了5大優惠政策和6條精品線路,汾陽賈街、臨縣磧口、離石區“溝梁上的土疙瘩”、嵐縣“土豆花開了”等旅游項目深受游客歡迎,活動開展兩個月,游客增長量和旅游總收入均增長32%。
C從“資源型城市”到“智慧型城市”
呂梁市將“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多元產業支撐的結構格局”作為經濟發展突破口。今年上半年,呂梁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613.7億元,同比增長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3.2億元,同比增長12.4%,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今年,呂梁市相繼開展了脫貧攻堅“春季行動”和“夏季行動”。呂梁將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扎實實施以26萬畝紅棗、核桃林改良和標準化管理為主的經濟林提質增效,扎實實施189兆瓦光伏扶貧,扎實實施“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今年通過產業扶貧新帶動8.2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作為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生態扶貧工作將要圍繞今年全市造林120萬畝的目標,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占合作社社員60%以上為標準,新成立造林合作社300個左右,所有造林合作社今年春季全部承接造林任務,讓更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生態就業,獲得收入,實現穩定增收脫貧。
生態補償扶貧方面,呂梁市明確今年全市造林任務為105.78萬畝。新成立造林合作社927個,累計達到1008個。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52.23萬畝。議標參與造林的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達751個,承攬造林面積68.34萬畝,吸收貧困人口14072人。
教育扶貧方面,呂梁市出臺了《關于教育扶貧的若干意見》,制定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等方面的12項資助政策,8萬余名貧困家庭學生可從中受益。全面建立特困人員供養制度,財政投入6600萬元,將農村“五保”等人員統籌納入特困供養范圍,2.09萬名農村特困人員實現兜底脫貧。
呂梁讓人看到的一大可喜進步,是正在實現從“挖煤”到“挖數據”,從“資源型城市”到“智慧型城市”的華麗轉身。
呂梁市還充分發揮區位適中、電力充足的優勢,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和數字經濟。呂梁市與國防科大合作建設的“天河二號”超算中心,為山西省政務服務、公共資源交易“兩平臺兩中心”,中科院等500多家單位和科研院所提供后臺服務和云計算服務。總投資18億元的華為企業云山西中心年內可建成投運,與北航校友企業合作總投資100多億元的呂梁國家數據產業園項目已經啟動,首期規模1萬機柜。總投資13.3億元的山西中交西部高速數據中心等一批大數據項目已開工建設。在今年八月舉行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推介會上,12個大數據項目現場簽約。
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人才是重要資源。基于此,呂梁市委認真落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大力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關鍵和引領作用。先后聘任北航黨委書記張軍院士、北理工校長胡海巖院士等專家為呂梁市轉型發展顧問;與北航、北理工、山西科協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中陽縣與北航共建的中匯科技孵化器已掛牌運作,中鋼—北航技術研發中心正在建設中。目前,全市建成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成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3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戶,企業銷售額達57億元,同比增長73.5%。
作為山西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的市,呂梁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擺脫“一煤獨大”,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呂梁正在為交出一份好答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