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自2012年方大重組萍鋼后,在方大集團的引領下,萍安鋼主動去產能做好減法,同時積極調結構,不斷做優做強,使企業經受住了鋼鐵形勢急劇變化的考驗,迸發出新的活力。回顧重組五年,是萍安鋼提質增效的五年,也是競爭力迅速提升的五年。
萍安鋼的“前身”是老萍鋼的生產基地,重組之前已成為產能“500萬噸級”的鋼鐵企業,但由于“兩頭在外”的先天劣勢,生產布局、產能匹配不科學、部分設備老化等歷史問題,加之管理落后,企業難以為繼。2012年,萍安鋼累計產鋼487萬噸,虧損嚴重,指標落后。
五年間,萍安鋼主動淘汰90平米以下燒結機3臺、500立方米以下高爐1座及配套設施,去鋼產能60萬噸,并關停了50萬噸焦化廠。在去產能的同時,萍安鋼投入2.35億元,對鐵、鋼、材等各工序環節進行改造,并持續推進企業自動化、信息化和工業化“三化”融合,不斷優化企業結構。
五年間,為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萍安鋼全面推行“單爐單焦”生產,建立全方位“保姆”式服務機制,破解了煉鐵生產長期低迷的難題;煉鋼工序按“全廢鋼冶煉”模式組織生產,加強生產過程控制,實現產量成本雙豐收;軋鋼工序不斷優化操作細節,爭創全國一流。當市場回暖后,萍安鋼搶抓市場機遇,對標行業先進,與集團內兄弟企業“賽馬”,促使日產、月產屢破紀錄,多項經濟技術指標創歷史最好水平,部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經過五年發展,萍安鋼甩掉“落后”的帽子,奮起直追,大步邁入年產500萬噸級的鋼企行列,競爭力今非昔比。五年前后對比,萍安鋼噸材利潤由全國倒數躋身全國前四,噸鋼綜合能耗由全國第35位跨入全國第三,產能的優化升級,生產效率的提升,為萍安鋼開創了發展的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