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攀鋼鋼軌伴隨著這首優美動聽的《天路》,穿越海拔數千米的世界屋脊,鋪上青藏鐵路,鋪設量占總線的72%。從格爾木到拉薩,被世人稱作人間“天路”,從攀西大裂谷到青藏高原,又何嘗不是軌梁人攀越的又一道“天路”。
從1975年第一支下線的普軌,到2004年萬能生產線的建成,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從2007年創造“四個世界之最”,2008年鋼軌產量破100萬噸,到2010年110萬噸,2013年123萬噸,連連刷新產量歷史紀錄,劍指世界頂級鋼軌品牌目標,軌梁人攀越了一道又一道“天路”。
回望攀鋼鋼軌起伏跌宕的發展歷程,既是一部自力更生、永攀高峰的奮斗史,更是軌梁廠一部自我超越、永攀高峰的企業文化發展史。
起跳摸高樹立精品理念
踐行“做精鋼鐵”戰略,打造世界頂級鋼軌民族品牌,是軌梁人不懈的追求!
在數十年的奮斗中,軌梁人以“艱苦奮斗,永攀高峰”的攀鋼精神,樹立起具有獨特個性的精品文化理念,提出了“創建一流工廠、構建和諧軌梁”的發展愿景;提出了“做強團隊、做精鋼軌、做優型材”的發展戰略。
這不是張貼在墻上的口號,近年來,“細節促落實、溝通促和諧、團隊促合力、創新促發展”的管理理念已融入每一個軌梁人的血液中。
“做精鋼軌,人人有責,只要肯琢磨,再小的崗位也能出絕活。”這是全國勞模、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中央企業知識型先進職工、全國技術能手黃明安的內心獨白。
黃明安,軌梁廠二軋鋼作業區軸承預裝班的一名普通職工,參與了萬能線的BD軋機傳動側軸承座安裝,精湛的技藝獲得了德國專家的高度贊揚。萬能軋機生產線投產后,隨著新品種的不斷開發,有12套萬能軋機的立輥軸承面臨報廢。按當時的市場價值近7萬元一套的立輥軸承,使用一次就報廢了。黃明安不甘心,經過反復琢磨與鉆研,他設計了“立輥軸承拆除裝置”,每年可創效200萬元。
在軌梁廠,黃明安不是一個偶然的個例,而是群體畫像。鋼軌產量從110萬噸到123萬噸,生產經營的“起跳”,得益于每一位軌梁人的努力拼搏,也得益于軌梁廠文化建設的“摸高”。
從2008年到2013年,軌梁廠黨委以“熱愛”、“奉獻”、“領航”為主題,實現干部有擔當、工廠有文化、產品有靈魂,使“六種發展理念”進車間、到班組、入人腦,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一個載體、一個考核、每年一個主題、每年兩項黨內表彰的“3+2+X”基層黨建運行機制,有力地促進了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的協同發展。員工理念到崗上墻;“軌梁文化展示欄”、“宣傳欄”、產品臺;基于細節、溝通,開展事故管理和問題管理;編發《軌梁廠員工手冊》、《宣傳手冊》,多角度、全方位推進了軌梁工廠文化的縱深和制度化發展。
嚴字當頭管理創新全員化
職工令行禁止、執行力戰斗力強;干部勇于帶頭、責任心強,組織利益高于一切!是軌梁人強化管理、提升效率,打造鋼鐵團隊的中心主線。
1月13日,在軌梁廠調度室,各工序的監控畫面令人眼花繚亂,當班調度值班長李波正在協調指揮生產。“精整加工線第4條生產線因75米定尺擋板施工停機,精整來料偏長,對加工精度有一定影響,但175支班產量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爭取達到180支。”“爭取當班完成180支軋線產量”不只是李波的目標,也是當班二軋鋼作業區軋鋼丁班職工的目標。1月12日,因打印機出故障耽誤了半小時,丁班未完成當班產量,當班相關人員因此作了檢討、寫了分析。
因百米鋼軌的段號漏打一個字母“A”,造成100多根鋼軌不符合交貨技術標準,按照“事故管理”和績效考核規定,從生技室正副主任到二軋鋼作業區3個主管領導受到“林黛玉”(零待遇)考核,當月到手的收入最少的只有3角錢。嚴格考核是否會給干部職工造成內傷?對此,二軋鋼作業區白班副作業長胡曉說出了他的看法:“科學嚴謹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讓干部頭上有責任,職工頭上有指標,不僅能促使干部轉作風,也能增強職工的凝聚力,對做精鋼軌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軌梁廠,中層干部最怕受到“請喝茶”待遇,就是廠領導為產量或質量不達標的相關領導親自泡茶。古有“煮酒論英雄”,今有軌梁“品茶談工作”。談起“請喝茶”這件事,該廠生技室副主任張學斌說:“心里喝得滾滾燙,背后喝得冷嗖嗖。不想喝茶,就得將工作做精做細。”
近幾年,軌梁廠黨委堅持“嚴字當頭,制度治廠”,通過完善制度和精細管理來促進精品文化戰略的實施。緊緊圍繞“創建一流工廠、構建和諧軌梁”的愿景,指向“打造世界頂級鋼軌品牌”目標,將“執行力就是生產力”、“效率就是效益”制度化,將領導干部的“責任心”與有形的管理指標相結合;班組管理、定額管理細化到支,生產組織精確到秒,以班產保日產、以日產保旬產、以旬產保月產,實現精細管理全盤化;瞄準工序難點、重點與瓶頸,開展共產黨員攻關,將“共產黨員工程”具體化:以“講形勢、講優勢、講業績”、“樹立‘六種發展理念’、樹立‘不是企業消滅虧損,就是虧損消滅企業’危機意識”的“三講二樹”,鼓舞職工士氣;以黨委抓網、支部抓線、小組抓片、黨員抓崗,立體推進,全方位落實抓保障的系統工程。
在大力開展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的同時,他們大力推進以作業長制為核心的“五制配套”,通過用工置換、現代科技工藝手段等,推動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僅2013年,全廠總用工量就由2082人減至1729人,降低了16.95%。
凝心聚力千斤重擔大家挑
團隊促合力,同心共智劃大船,是軌梁人不斷自我超越,實現一個又一個跨躍式發展的強大支撐。
“在我們的鋼軌上飛馳,可以睡得像嬰兒一樣。”一句極富詩意的句子體現了軌梁人打造高純凈度、高尺寸精度、高平直度、高表面質量的“四高”精品鋼軌的雄心壯志。
在追求鋼軌產量與質量的進程中,軌梁廠黨委始終堅持“以遠大目標激勵人、以清晰戰略鼓舞人、以制度管理規范人”。2010年完成110萬噸目標后,提出了“挑戰極限”目標。2013年,圍繞120萬噸鋼軌目標,大力開展“共產黨員工程”,12個支部級共產黨員子工程有力推進了重點工作落實和生產、技術與管理優化,鋼軌產量突破123萬噸大關;“提高50kg/m鐵標軌合格率”、“提高檢查質量、降低鋼軌漏檢”等14項勞動競賽在各個工序全面開花。每一個新的目標,對軌梁人來說,是壓力也是動力,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每一個軌梁人都是堅強的戰士。
劉濤,軌梁廠二軋鋼作業區倒班作業長、攀鋼釩軋鋼首席操作師、攀鋼技能大師,由他創造提煉的《劉濤、胡曉百米高速軌高效軋制系列操作法》獲攀鋼2013年度先進操作法。該操作法經推廣使用后,班產量提高6%,處于同行最高水平;百米軌合格率大幅提升,超過包鋼0.43%,居同行第一;百米軌班產紀錄刷新,產量同比提高23萬噸以上,創經濟效益2684.985萬元。
劉濤,從基層一線走出來的攀鋼技能大師,為我們詮釋了“思想是生產力,文化是競爭力”的理念。近年來,軌梁廠黨委堅持目標同向、工作同力,圍繞生產經營中心,實現黨政工作在內容和流程上的相互嵌入,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人才優勢,與行政工作形成優勢互補,同抓齊促,把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嵌入到生產經營中,融入管理、進入流程、發揮作用。
如果說劉濤是以高端技術為“做優鋼軌”添磚加瓦,質檢作業區丙班倒班作業長唐和銀則是從細微之處詮釋“效率就是生產力”。一直以來,生產百米鋼軌需要質檢人員在線檢查鋼軌質量,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唐和銀在“買飯”這件事上算起了細賬,“將崗位到食堂的往返、排隊、刷卡的時間用在質檢上,可以多檢驗好幾根鋼軌。”
在軌梁廠領導與職工懇談會上,唐和銀提出生產百米鋼軌的時候,能否送飯到崗位的建議。廠黨委書記徐洪當場答復,立即想辦法與軌梁食堂溝通協調解決。從2014年1月7日開始,軌梁食堂專門為百米鋼軌在線檢查線上當班的質檢員訂制盒飯。
一盒盒飯與百米鋼軌的生產效率聯系起來,正是軌梁廠黨委著眼細節、情系職工、暢通渠道、構建和諧團隊的生動注解。“軌梁在線”、《軌梁快報》、每周廠領導接待日、職工思想信息收集、處置、反饋制度、各工序靈活多樣的勞動競賽……鋪就了職工與領導溝通的“快車道”;從硬件、軟件兩方面大力開展班組“四有小家”建設,開展困難、相對困難職工和遇到臨時性特殊困難的弱勢群體的幫扶工作,先后開展困難救助22人次,金額達到11.35萬元,看望慰問生病住院職工157人次,發放幫困救助金、友愛互助金22.5萬元;依托OA平臺開設“軌梁在線”的職工群眾“網絡問企”平臺,匯集職工智慧,共推工廠發展。
榮獲中國名牌產品和出口免驗產品稱號的攀鋼鋼軌是攀鋼的驕傲。打造與日本新日鐵、法國SOEGRAIL等世界頂級鋼軌生產廠家分庭抗禮的民族品牌;打造世界頂級鋼軌制造商,是軌梁人的夢想,也是攀鋼人的夢想,這個夢想就像夸父追日留下的那根拐杖,很美很美,化為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