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資金流動性偏緊的情況再次顯現,銀行理財產品利率大幅上升。2014年春節前夕,央行出手緩解流動性緊張局面,貨幣市場利率應聲回落。分析人士指出,節前央行派發“紅包”旨在穩定資金面,尤其是給節前備付壓力較大的中小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但2014年全年流動性總體格局仍可能趨于緊張。
資金流動性偏緊對于效益低迷的鋼鐵行業來講可謂雪上加霜。鋼鐵行業資金面緊張的狀況,也使得部分鋼鐵企業降價出售鋼材以回收現金流,部分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2014年,資金流動性問題將受到鋼鐵行業更加密切的關注。
影響資金流動性的幾個原因
筆者認為,影響資金流動性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為防止通貨膨脹,控制貨幣發行總量。近幾年,央行貨幣政策的主基調為“穩健”,這對防止物價過快上漲和系統性流動風險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需要關注的是資金流動問題,要找到調控經濟增速和貨幣投放增速適度的點位。目前,實際點位較高,廣義貨幣總量規模達到100萬億元,相當于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倍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央行高度重視調整恢復M2/GDP的正常比值和控制通脹,壓縮M2(廣義貨幣流通量)的增速。如2011年M2由上一年的18%下調為16%,2012年下調為14%,2013年下調為13%。
二是信貸結構不合理加劇了中小銀行資金短缺,導致中小企業資金緊張。資金流動性緊張,受到沖擊最早、最大的是中小銀行、民營企業。因為,銀行體系擁有1.5萬億元超額存款準備金,但中小銀行很難分享到這些存款準備金,因而貨幣政策趨緊時,中小銀行會受到影響。
三是資金流向不合理,影響貨幣存量。資金流動性偏緊的內在原因實質是資金流向是否合理的問題。如在有限的資金中,如何保證資金流向真正需要資金的實體經濟。過去幾年里,房地產和地方投資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從而得到融資市場的支持。
四是銀行間的表外業務擴張,加速利率提高。幾年來,不少銀行已由單純的服務型逐步轉變為經營服務型。從上市銀行近幾年的年報看到,表外業務正成為銀行重要的利潤貢獻者。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中國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已從數年前的接近于零達到7.1萬億元;2013年仍在加快發展,理財產品市場更趨升溫。銀行作為中介賣方,通過收益率競爭吸引購買者,使銀行的表外業務不斷增加。資金在各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和其他金融機構間流動,形成一個“環外鏈”,影響了資金的流動性。
五是國際因素的影響。針對美聯儲自2014年1月份開始消減100億美元QE(量化寬松)規模的消息,一些商業人士認為,這對新興市場可能會有些影響,主要是心理層面。有國際銀行分析師認為,要密切關注2014年中國春節前后各資本市場資金情況。
有限資金要用到“刀刃”上
針對資金流動偏緊的問題,如何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強化:
一是要精細謀劃貨幣管理。國家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要精細謀劃,在保證GDP穩定適度增長的同時還要防止通貨膨脹和系統流通風險;央行適度放貸,保持與M2的正常比例,確定合理、適當的貨幣操作目標,并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調試,變“事后救急”為“事中協調”,確保金融市場協調運轉,效果會事半功倍。
二是資金向實體經濟傾斜。2013年6月份和12月份出現資金流動性問題,部分地區的房地產的資金比例較高,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沒有房地產以外的其他途徑呢?以鋼鐵行業的財務公司為例,目前大型和特大型鋼鐵企業中絕大部分都根據本單位資金狀況成立了非銀行金融機構———財務公司。這些財務公司既受鋼鐵企業的行政管理和監控,也接受金融行業的指導和監控,監控力度較大,風險易控。從一些鋼鐵企業財務公司的運行情況看,可以成為企業的融資、用資平臺,把資金用活、用好、提高效率,且利潤率較高,但苦于融資渠道偏少,規模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出來。筆者建議,國家適當加大對大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防范資金風險。
三是要擴大金融開放。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擴大金融對內對外開放,允許依法設立民營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直接融資比例的提高,從而促進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和經濟增長;引入更多的競爭,促使銀行提高風險定價能力和服務水平、創新金融產品、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提高居民儲蓄的回報率,增加消費;資本賬戶的進一步開放,使國內企業利用好國內外兩個融資渠道。
四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目前,我國金融業結構復雜,運行情況千變萬化,加大監管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時還應該充分發揮市場的調劑作用,消除市場壁壘,實行平等交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因為利率市場化是解決資金緊張、實現公平競爭的必然選擇和發展趨勢。
合理利用資金化解產能過剩
對鋼鐵行業而言,目前總資產基數已經很大。截至2013年10月底,重點大中型企業資產總額達到4.42萬億元,負債總額達到3.1萬億元,資產負債率已接近70%,債務風險很高,而且產能又嚴重過剩,資金利潤率和銷售利潤率都處于工業企業中的底部。
在這種情況下,鋼鐵企業花錢要特別謹慎,應通過多元化、多種經營發展戰略,把錢花到國民經濟需要、投資省、建設周期短、節能環保、效益好的項目中去,提高投資回報率,盡快改變經濟效益低迷的困境。
近年來,國家對鋼鐵工業的宏觀調控采取了許多措施,但產能過剩形勢依然嚴峻。筆者建議,2014年要進一步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研究具體措施,從加大從財稅和成本管理角度化解產能過剩的力度,從而提高資金的合理利用水平。
首先,要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長效化。其次是加強監督檢查,強化懲罰和激勵機制,賞罰嚴明;著力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形成讓違法者付出代價、讓守法者經營的良性循環。